在那条蜿蜒曲折、宛如巨蟒般盘踞于山间的道路上,一支长长的担架队正在艰难地向前行进着。这支担架队犹如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缓缓蠕动。
担架队的队员们一个个面色憔悴,满脸倦容。他们身上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肌肤之上。那些晶莹剔透的汗珠,在炽热无比的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就如同点点繁星坠落凡间。
他们的脚步显得异常沉重且缓慢,每迈出一步,似乎都要耗尽全身所有的力量。然而,尽管身体已经极度疲倦,他们的眼神之中依然透露出一种坚定不移的执着之光。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此刻所肩负的使命无比重大——转运伤员!这不仅关系到伤员们的生死存亡,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就在这时,原本寂静无声的队伍里突然间传来一阵惊呼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其中一名负责抬着伤员的队员,此时状况十分危急。他的额头之上,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不断地滚落下来,砸落在干燥的地面上,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张原本还算红润的脸庞,此刻已变得苍白如纸,毫无血色可言。
这名队员的双腿像是失去了支撑力一般,猛地一软,整个身子随即软绵绵地瘫倒在了地上。他的双手还在下意识地试图撑住地面,以阻止自己彻底倒下。可是,那两条手臂却好似被灌满了沉重的铅块,无论如何用力,都无法抬起分毫,最终只能无奈地垂落在身体两侧。
由于他的突然倒地,担架瞬间失去平衡,开始向着一侧倾斜而去。眼看着就要翻倒在路边那陡峭的悬崖之下,情况万分紧急!其他队员见状,急忙飞奔上前,齐心协力扶住担架,这才避免了一场可怕的事故发生。
肖英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嘈杂的动静,心中一紧,毫不犹豫地高声大喊道:“停下!全体都停下来!”她那清脆而又急切的声音瞬间传遍整个队伍。紧接着,只见肖英心急如焚,脚下生风一般,大步流星地朝着发出声响的地方狂奔而去。
片刻之后,肖英终于赶到了事发现场。此时的她早已气喘吁吁,但脸上满是焦虑与担忧之色。她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到底发生什么事了?”语气中带着一丝惊慌和不安。
站在一旁的另一位队员见状,无奈地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抹苦涩的笑容,缓缓说道:“唉……咱们这都连续好多天只能吃到那些一点味道都没有、连盐都不放的饭菜啦。大家每天嘴里都寡淡得要命,一点儿滋味都尝不到,时间一长,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虚弱,现在真是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啊,就连抬个担架都觉得特别吃力。”说完,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疲惫和无奈。
其实,肖英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她同样感到浑身软绵绵的,仿佛所有的力量都被抽干了似的。然而,作为这支队伍的负责人,她深知眼前所面临的困境究竟有多严重。要知道,他们所在的通南巴地区地处大巴山深处,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这里自古以来就长期缺乏食盐资源,当地居民日常所需的盐分一直依赖于南部地区供应。因此,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南部不开井,淡死巴中人。”
自从红军部队骤然进驻这片区域以来,原本就捉襟见肘的食盐供应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在经历了反三路围攻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并取得胜利之后,可恶的敌人开始对根据地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彻底截断了川北人民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经济流通渠道。如此一来,南部的盐巴根本无法运输出来,整个苏区的军民们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盐荒危机。
俗话说:“一两盐,二两力,三天不吃没气力。”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食盐对于人体力量和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尽管部队有着明确的规定——每人每天 1 斤粮、2 钱油以及 3 钱盐,但这一标准几乎从未得到真正的施行。
实际上,不仅红军首长们在加餐时面临着无盐可用的困境,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已经有半年多没有尝到盐的滋味了。由于盐资源极度匮乏,市场上的盐价飞涨,1 升大米重约7 斤,却只能悄悄地换回区区 2 钱盐。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哪怕拿着 1 块银元去购买,都难以买到 1 两盐。
面对如此严峻的缺盐局面,许多地方的人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寻找获取盐分的方法。有些地方甚至将老盐店的泥土小心翼翼地铲起来,然后放入水中煮沸,满心期待能够从中熬制出一点点珍贵的盐来。这种无奈之举充分展现了人们对盐的渴望以及当时物资短缺的艰难状况。
而红军的后勤经理人员更是为此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不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最终决定在通江苦草坝尝试开井挖盐。这项工程历经长达半年之久,耗费资金多达 6 万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艰苦努力所获得的产量仍然非常低,远远无法满足根据地广大军民日常生活和战斗所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