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建的歌声起初并不响亮,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魔力,让周围的嘈杂声瞬间消失殆尽,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侧耳聆听。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生活的沧桑,在这略显昏暗的灵堂里回荡,仿佛带着人们穿越了时光,看到了过往岁月中那些温暖的瞬间和无尽的思念。
随着歌曲的推进,陈大建的声音逐渐高亢起来,但又不失韵味。他的声音在苍穹之下盘旋,如同一只孤雁在辽阔的天空中奋力翱翔,那高亢中夹杂着一丝悲壮,又带着对生命逝去的深深敬畏。每一个字都咬得清晰而有力,“天仙下凡配成对,孝感天地美名传”,他用歌声诉说着生活中的点滴智慧和为人处世的真谛,那声音仿佛能够抚平人们心中因生死离别而产生的巨大伤痛。
陈大建微微闭上双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之中,脸上的神情也逐渐变得凝重起来,完全不顾周围的人。他时而眉头紧皱,仿佛在回忆着与逝者共同度过的那些难忘岁月;时而嘴角上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仿佛看到了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痛苦,只有安宁。那歌声不再仅仅是一种表演,而是他内心深处对逝者的真挚缅怀和无尽思念。
众人都被他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有的眼中闪烁着泪光,有的默默地低头合十祈祷。就连孩子们也停止了嬉戏,安静地站在一旁,用懵懂的眼光看着这一切,仿佛也在用心感受着这充满情感的歌声。
在陈大庚的灵堂前,这位五十多岁的男人,用他那充满生命力的孝歌,诠释着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也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朋友之谊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两段,和刚才陈大强唱的两段,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片刻后,灵堂里响起非常响亮的掌声。
在青山村和北山村,陈大建的孝歌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歌声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每一个聆听的人都沉浸在那份对逝者的深深追思之中。
有一次,北山村的一位八十多岁老人去世了,葬礼当天,灵堂里挤满了前来吊唁的人,陈大建作为被特意邀请来唱孝歌的人,缓缓走到灵堂中央。他先是微微鞠躬,向逝者表达敬意,然后清了清嗓子,开始演唱。
他一开腔,那高亢饱含深情的声音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五月里来五端阳,杨香打虎救亲娘。赤手空拳搏猛虎,孝心感天把名扬。” 他唱的这段孝歌,旋律舒缓而哀伤,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他的脸上带着庄重的神情,眼神中透露出对逝者的敬重和惋惜。
在演唱过程中,陈大建完全沉浸在歌曲的情境里。他的身体随着旋律微微摆动,时而轻轻摇头,时而缓缓抬手,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他的声音极具感染力,将杨香打虎救母的那份勇敢和孝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在场的人都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当他唱到 “赤手空拳搏猛虎” 时,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力量,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杨香当时的决绝和无畏;而在唱到 “孝心感天把名扬” 时,他的声音又变得柔和而温暖,传递出一种对孝道的赞美和对逝者的祝福。
灵堂里的人们原本都沉浸在各自的悲伤情绪中,但随着陈大建的歌声响起,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静静地聆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眼中渐渐泛起了泪光,他们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听过的那些孝道故事,也想起了逝者生前的种种善举。年轻人们则被陈大建的歌声深深吸引,他们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孝歌中蕴含的力量和情感。
孩子们虽然不太能理解歌词的含义,但也被陈大建的歌声和现场庄重的氛围所感染,乖乖地坐在一旁,不再嬉笑打闹。
一曲唱罢,灵堂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赞叹陈大建的演唱,说他的孝歌不仅唱出了对逝者的怀念,更让大家对孝道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那以后,陈大建在这一带的名气就更大了,只要村里有葬礼,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他来唱孝歌。而他每次都会尽心尽力地演唱,用他的歌声为逝者送行,也为悲痛的家属带来一丝慰藉。他的孝歌,就像青山村和北山村之间的一条情感纽带,将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承着那份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孝道的坚守。
因为是本家,所以虽然没有人去请,陈大建也自己来了,刚好可以展示他的歌喉。
“大建,要唱,你就把它唱完吧!”张恩福走了过来,笑着对陈大建说道:“大伙都喜欢听你的孝歌!我老头子也很喜欢!”
得到老村长的肯定,陈大建非常高兴,说道:“感谢恩福叔的赏识,那我就献丑了!”张恩福笑道:“大建,你本就是一个粗人,还整些文绉绉的词儿,我听不懂!”
敲鼓的人开始敲起了鼓“咚……咚咚……咚!”陈大建唱道:“五月里来五端阳,黄香扇枕温席凉。夏日炎炎为父凉,黄香孝顺永流芳。六月里来热难当,刘向打柴奉高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