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份册诏后,尚书令桓阶等人立刻上奏曹丕:“汉朝皇帝将天子之位禅让给陛下,陛下凭借圣明的德行,顺应天命和历数的安排,接受汉朝的禅让,这完全符合上天的心意。天命不可推辞,百姓的期望也不能违背。我们恳请召集列侯、诸将以及群臣属吏,开启玺书,顺应天命,详细制定礼仪并上奏。”曹丕却回复说:“你们只需要讨论我最终不应该接受禅让的理由就好。这件事就像打猎一样,等有了结果我自然会下令。”
尚书令桓阶等人并没有放弃,再次上奏道:“从前尧、舜在文祖庙举行禅让大典,到了汉朝,皇帝因军事征伐接受天命,敬畏上天的威严,不敢有丝毫懈怠,便在行军所在地即位。如今陛下即将接受禅代的天命,应当召集百官、各部门官员以及六军将士,让他们都站好位置,共同见证这一天命的交接。军营中地方狭窄,可在平坦开阔之处搭建坛场,以此来恭敬地回应上天的美好旨意。我们已经和侍中、常侍一起商议好了礼仪,等太史官选好吉日,就会再次上奏。”曹丕听后,还是回应道:“我实在不敢接受,这对外又有什么影响呢!”
侍中刘廙、常侍卫臻等人经过商议后,向曹丕上奏道:“汉朝遵循唐尧‘公天下’的理念,将皇位禅让。陛下您凭借着圣明的德行,顺应了天命历数的运转,这让天上的神灵和天下的百姓都感到欢欣,一切都恰到好处。现在,您应当顺应这些祥瑞的符命,尽快登上皇位。我们询问了太史丞许芝,他说本月十七日己未日,恰逢‘成’日,是个非常适合接受禅让天命的好日子。我们已经着手准备修建举行禅让仪式的坛场,至于具体的施行细节,会另行上奏。”
曹丕听了之后,却下达指令说:“刚刚把事情对外宣布,就立刻去修建坛场,这成何体统?我现在应当辞让,不接受汉献帝的禅让诏书。只需要在营帐前打开玺书,按照平常的礼仪进行就好。而且现在天气寒冷,让那些修建坛场的人都回去吧。”玺书打开之后,曹丕又下令说:“我应当写一份辞让的奏章,把玺绶奉还回去。我怎么能接受这份诏书和赏赐呢?以前,尧帝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子州支甫,舜帝也想把天下让给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这些人有的退隐到颍水北岸去耕种,有的以患有隐忧之疾为理由推辞,有的远遁山林,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去处,有的带着子女漂洋过海,终身不再回来,还有的认为接受禅让是一种耻辱,甚至投进深渊。另外,颜斶害怕纯真质朴的本性受到损害,恪守知足的本分;王子搜喜欢在丹穴中隐居,即使被烟熏也不肯出来;柳下惠不会因为三公的尊贵地位而改变自己的操守;曾参不会因为晋、楚那样的财富而放弃自己的仁德。这九位贤士,都有着高尚的气节,崇尚道义,轻视财富和权贵,所以他们的名字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称赞。追求仁德就能得到仁德,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难道唯独我就做不到像他们一样吗?从道义上讲,我宁愿跳东海而去,也不会接受汉朝的禅让诏书。赶快替我写奏章把玺绶奉还,向天下宣告此事,让所有人都知道。”
到了己未日,曹丕把自己不接受禅让的决定宣告给朝廷众官员,这一消息先在魏国传开,随后又传遍了天下。
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一百二十人联名向曹丕上书。他们说道:“我们拜读了您的指令,深知您坚决地坚持辞让,您的心意诚恳,这份真诚也表露在外,但我们心中却很是不安。这是为什么呢?像石户之农、北人无择这样的人,不过是偏激固执的普通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大义,所做之事也不见于常理,所以司马迁认为他们的做法不可取,这样的人实在不该是圣明的您所羡慕效仿的对象。况且当年虞舜没有拒绝唐尧的禅让,夏禹也未曾推辞继承帝位,所以古书上说:‘舜登上天子之位,就好像这本就是他应有的。’这正是因为圣人明白天命不可违抗,帝王的历数也无法推辞。陛下您顺应天命,拥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声名远扬,连上天都能感知。因此,日月星三灵降下祥瑞,人神和谐,各种美好的征兆纷纷涌现,万国都纷纷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您想要推辞,又怎么能避开这天命呢?可您却坚持固执地谦虚,违背天命、忤逆众人,羡慕那些普通人的小节,背离古代圣君的做法,无视经籍和谶语的明确记载,轻信百家没有根据的说法,这可不是顺应天命、满足众人期望的做法。我们冒死恳请您,还是赶紧着手准备坛场,在吉日接受天命吧,就像我们之前上奏的那样。我们会把您的指令分别抄录并宣告下去。”
曹丕看了上书后,再次下达指令回应道:“以前柏成子高拒绝夏禹的邀请,隐匿在乡野之中;颜阖拒绝鲁国的礼物,远走他乡。他们面对王者的尊位、诸侯的厚礼,却毫不在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尚的气节。所以,为正义而死的人追求荣耀的名声,坚守道义的人看重高洁的操守,即便生活清苦,以粗茶淡饭为生,他们也能乐在其中。也正因如此,孔子才会以王骀为师,子产也会称赞申徒狄。如今各位都是我的得力助手,本应十分了解我,可现在你们却都这样劝我。看来,你们只看重世俗的名利,而我追求的是超脱世俗的境界,我们相互不理解,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你们还是赶快替我写奏章把玺绶奉还吧,别再为此事争论不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