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日,汉献帝再次下达册诏:“皇帝问魏王:派毛宗送来的庚申日的上书我已收到,书中所引用的事例,我也都了解了。我想到汉朝已经传承了二十多代,历经四百多年,国运已经走到尽头,天命已经转移,百姓对汉朝也不再抱有期望。上天要废弃一个朝代,是早有预兆的。如今天命已经有了新的归属,皇位应该归于有圣德的人。违背众人的意愿是不顺的,违抗天命是不吉利的。魏王您应当效仿虞舜的高尚品德,顺应这承接天命的美好时机。如今各种祥瑞纷纷出现,图谶也显示您应得天命,神和人都一同响应,您承受天命是再合适不过了。我敬畏上帝的旨意,将皇位禅让给您。天命不可违抗,众人的意愿也不能违背。况且舜帝没有违抗尧帝的禅让命令,大禹也没有推辞舜帝传位。至于许由、善卷这样的普通人,他们的行为并没有被记载在圣贤典籍中,实在不是您这样的帝王之才应该羡慕的。现在我派张音奉上皇帝玺绶,魏王您就登上皇位吧,不要违抗我的命令,要恭敬地顺应天心。”
汉献帝的册诏下达后,尚书令桓阶等人立刻上奏曹丕:“如今汉朝使者张音已经带着玺书前来,我们认为天命不可拖延,皇位更不可轻慢。昔日周武王在渡河途中,有白鱼跃入舟中,这是上天的应兆,于是他不等约定的会师日期,便宣告立国;舜帝接受尧帝的禅让,在大树的树荫还未移动之时,就登上了帝位。他们都是为了恭敬地承接天命,所以行动才如此迅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坚决辞让的道理,也不能把一味守节看得过重,关键是要让行为符合神灵的意志、与天地的规律相契合。《易经》里说:‘承受天命就像回声响应一样迅速,无论远近、幽深的事物都能知晓,若非对天下最微妙的道理了如指掌,谁能做到这样呢?’如今陛下顺应天命和时运,是皇天所选之人,却还在辞让这件事上犹豫不决,迟迟不接受帝位,这可不是遵循天地之道、满足天下百姓期望的做法。我们冒死恳请陛下,立即下令有关部门修建举行禅让仪式的坛场,挑选吉日,接受禅让的天命,接过玺绶。”
曹丕听后回应道:“我原本希望多次辞让后能得到大家的理解,没想到你们为何如此急切呢?”
甲子日,曹丕再次向汉献帝上书:“我接到了本月壬戌日的玺书,又一次承蒙陛下的圣命,聆听册告之后,我内心十分惶恐,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皇位是天下最为重要的神器,禅让更是重大的事情。以前尧帝准备禅让给舜帝时,先让舜帝在山麓接受考验;舜帝传位给大禹时,大禹献上玄圭来表明治水的功绩。经历狂风考验而不迷失方向,九州得以平定,经过对他们的言行考察之后,才进行传位,即便如此,他们在面对帝位时,还因觉得自己德行不够而坚持谦让。何况我生性愚笨固执,品德远不及尧、舜二位圣人,如今却要承接天统,接受这禅让的诏令。我只想坚守自己的小节,像许由归隐箕山一样,回归自己原本的志向,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恭敬地呈上这篇表章,陈述我的心意,并派人将玺绶一并奉上。”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白话三国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