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肥皂花的马陆生 申屠凌 广州堂兴地产 喜欢长吻的宙虚子等朋友我立刻更一章
何大清开始雷厉风行的处理,豆制品厂的事。还没有交接,它还是副区长的身份,并且受区委,区政府的直接指派,并且有了杨家的支持。
清晨,何大清站在豆制品厂破旧的大门前,寒风卷着几片枯叶从他脚边掠过。厂区围墙上的“安全生产”标语已经褪色剥落,铁门半开着,里面静得可怕。
“何区长,就是这里。”陪同的区工业局张科长和吴厂长搓了搓冻红的手,“工人已经罢工一周了,昨天还有人去区政府门口静坐。”
何大清整了整深灰色的呢子大衣,迈步走进厂区。他的皮鞋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声响,在空荡的厂区里格外清晰。四十五岁的他身材挺拔,眼角已有细纹,但眼神锐利如鹰。
“通知财务科长和仓库主任,十分钟后在小会议室见我。”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科长连忙点头,小跑着去安排了。何大清独自在厂区转了一圈,车间机器上落着薄灰,包装区堆着半成品,发酵池散发着酸腐味。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
小会议室里,五六个厂领导已经忐忑不安地等着。何大清推门而入,没有寒暄,直接坐到主位上。
"三个问题。"他竖起三根手指,"第一,拖欠工资总额;第二,现有原料库存;第三,最大债主是谁。"
财务科长擦了擦额头的汗:“拖欠三个月工资,总计6万8千元。另外还有...”
仓库主任接着汇报:“黄豆库存……。辅助材料也见底了。”
“债主主要是区农行,贷款本金加利息12万,还有中兴集团原料款7万...”
听到“中兴集团”四个字,何大清眼睛微微眯起。这个细节被一直沉默的杨明看在眼里。作为杨家派来协助的年轻人,他此行的另一项任务就是观察这位即将离任的副区长。
"好。“何大清突然站起身,”张科长,备车去区农行。杨明同志,麻烦联系一下你们杨家在东北的关系,问问黄豆现货价格。"
两小时后,何大清从农行出来,手里多了一份贷款批文。行长亲自送到门口,握着他的手说:“何区长,要不是您亲自担保,这钱真不敢放啊。”
“厂房抵押手续都齐全,风险可控。”何大清淡淡一笑,“工人们等着吃饭呢。”
回到办公室他拨通了一个东北号码:“老周啊,我大清...对,要二十吨,今晚必须发车...价格按市场价,现款结算...质量你可得给我保证...”
挂掉电话,他又连续打了几个类似的电话。杨明坐在副驾驶,默默记下了每一个联系人名字。
下午四点,何大清站在豆制品厂食堂临时搭建的讲台上,面前是八十多名满脸倦容的工人。
“工资今晚全部到账。”他第一句话就引起一阵骚动,“明天复工,全勤的每人补贴200元。”
掌声雷动,有女工抹起了眼泪。何大清抬手示意安静:“区里很重视咱们厂,新原料今晚就到。但我有个条件——”他环视众人,“从明天起,产量必须提高20%,能做到吗?”
“能!”工人们异口同声。
夜幕降临时,五辆重型卡车轰鸣着驶入厂区。何大清披着军大衣站在仓库前亲自监督卸货。每袋黄豆都拆开检查,他甚至还抓了一把放在嘴里嚼了嚼。
“东北优质黄豆,蛋白质含量高。”他对身旁的杨明说,"做出来的豆腐口感绝对好。"
凌晨两点,最后一车货验收完毕。何大清当场给运输公司结了现金,厚厚几沓钞票从公文包里取。
回办公室的路上,何大清突然问:“杨明,上次跟我去香江,购粮的商贸公司你还有联系吗?”
“联系过一次,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得上……”杨明有些不确的说。
“如果让你去香港采购大豆,能找到可靠渠道吗?”
杨明心头一跳:“何区长的意思是...”
“这批原料顶多撑两个月,原来的原料供应渠道都用不上了,必须找到稳定的货源供应方……。”
他倒了杯热水,喝了一口:“当然,这只是建议。最终还得你们杨家定夺。”
接下来的一周,何大清几乎住在了厂里。他重新制定了生产计划,调整了班组结构,甚至亲自下车间示范操作。工人们的士气肉眼可见地高涨起来,生产线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第五天晚上,杨家杨振国设宴款待何大清。酒过三巡,杨振国举杯:“何区长力挽狂澜,我敬您一杯。”
何大清谦虚地碰杯:“分内之事。不过...”他放下酒杯,“治标不治本啊。”
饭桌上顿时安静下来。杨家几个核心人物交换着眼色。
“何区长有何高见?”杨振国的小儿子杨建平忍不住问。
何大清慢慢转着酒杯:“三个问题。第一,原料受制于人;第二,产品单一,第三,销售渠道单一。”他抬眼看向杨明,“上次说的香港渠道,或许能解决第一个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