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勒住马缰,眯眼观察。
虹桥横跨一条小河,桥面不宽,仅容两辆马车并行,桥两侧是茂密的竹林和几处高低起伏的土丘。
他眼中精光一闪,嘴角微微上扬。
"好地方...真是设伏的好地方啊!"
回到营地,李鸿章立刻召集将领部署作战计划。
他在地图上画了几个箭头,"长毛必从北面来,我们派一营兵力正面诱敌,主力则埋伏在这片竹林和土丘后。待敌过半渡桥,伏兵齐出,可一举击溃之!"
"大人妙计!"张树声赞叹道,"但谁来做诱敌之兵?此任务凶险万分..."
"本官亲自带队!"李鸿章斩钉截铁地说。
众将大惊,纷纷劝阻:"大人乃一军统帅,岂可亲身犯险!"
"请大人三思!"
李鸿章抬手止住众人议论,"正因为我是统帅,才更应该身先士卒!淮军初建,士兵们对我尚未信服,此战我必须亲自上阵,方能鼓舞士气!"
四月十二日清晨,薄雾笼罩着虹桥。李鸿章身着普通士兵服装,手持一杆火枪,站在桥北三百步外的一处矮墙后。
他身边是精心挑选的五百名精锐,个个眼神坚毅,紧握武器。
"记住,"李鸿章低声嘱咐,"稍后交战,只许败不许胜,且战且退,务必将长毛引入伏击圈!"
远处,尘土飞扬,太平军前锋部队出现了。他们打着"慕"字大旗,约有两千余人,步伐整齐地向虹桥推进。
"准备!"李鸿章举起手,所有士兵屏息凝神。
当太平军进入射程,李鸿章猛地挥下手,"放!"
一排枪声响起,冲在最前面的太平军应声倒下数人。
太平军显然没料到会遭遇伏击,一时阵型大乱。
"杀啊!"李鸿章率先跃出矮墙,带领士兵冲向敌阵。
他虽已年近四十,但动作矫健如年轻人,几个箭步就冲入敌群,举枪刺倒一名太平军小头目。
两军短兵相接,厮杀声震天。淮军按照计划,在给予敌军一定杀伤后开始佯装不支,缓缓后撤。
"清妖撑不住了!兄弟们追啊!"太平军见淮军败退,士气大振,呐喊着追过虹桥。
李鸿章边战边退,眼角余光观察着战场形势。当太平军大半已过桥,而后续部队正拥挤在桥面上时,他猛地吹响挂在胸前的铜哨。
"杀——!"
刹那间,两侧竹林中伏兵四起,枪声如爆豆般响起。
桥上的太平军成了活靶子,惨叫着倒下。淮军主力从三面包抄而来,将过桥的太平军团团围住。
"不要放走一个!"李鸿章高喊着,亲自率领一队骑兵从侧翼杀入敌阵。
他手持一把缴获的太平军大刀,左劈右砍,所向披靡。一名太平军将领见状,挺枪直刺李鸿章面门。
千钧一发之际,老周从旁冲出,用身体挡在李鸿章面前。
"大人小心!"长枪刺入老周肩膀,鲜血顿时喷涌而出。
"老周!"李鸿章目眦欲裂,一刀斩下那名太平军将领的首级。
他翻身下马,扶住摇摇欲坠的老周,"坚持住!军医马上就到!"
"大人...老周...没给您丢脸吧..."老周脸色惨白,却还强撑着笑容。
"好兄弟,你是淮军的骄傲!"李鸿章声音哽咽,亲手为老周包扎伤口,"来人!送老周回营医治!"
战局已定,过桥的太平军被全歼,未过桥的仓皇逃窜。淮军大获全胜,缴获大批武器粮草。
当夜,淮军营地篝火通明,士兵们兴高采烈地分享着战利品。
李鸿章却独自站在营帐外,望着满天星斗出神。
"大人,统计出来了。"张树声走来报告,"此战歼敌八百余人,俘获三百,我军阵亡四十六人,伤一百二十余人。"
李鸿章点点头,脸上并无喜色,"阵亡将士的抚恤金加倍发放,伤者要好生照料。特别是老周,要用最好的药。"
"大人爱兵如子,将士们都很感动。"张树声由衷地说,"今日一战,大人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全军上下无不钦佩!"
李鸿章轻叹一声,"为将者,当与士卒同甘共苦。今日之胜,全靠将士用命。"
他转身望向灯火通明的上海方向,"经此一役,看谁还敢说我淮军是叫花子军!"
正如李鸿章所料,虹桥之战的消息传开后,上海官绅对淮军的态度大为改观。
原先嘲笑淮军的商人们纷纷送来犒劳物资,连一向眼高于顶的洋人也开始正视这支新兴的武装力量。
五日后,李鸿章在临时衙门接见上海道台吴煦和几位士绅代表。
"李大人用兵如神,真乃国家栋梁!",吴煦满脸堆笑,与初见时的冷淡判若两人,"不知大人接下来有何打算?"
李鸿章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淡淡道:"长毛虽受小挫,主力犹在。本官已派人探查清楚,慕王谭绍光亲率大军驻扎在奉贤一带,意图再犯上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