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土阜之上,将这一幕看得清清楚楚。他眼神复杂,既有得力的快慰(扫除了劲敌),又有莫名的惋惜(失去了一位能激发他“奸雄之意”碰撞的强大武将),更有一种对关羽强大实力及其独特“意”的深刻认知。“真国士无双也!”他低声感叹,那句“忠义之意”凝练如实质的武圣,是他想要争取却深知难以真正掌握的力量。他当即下令全军压上,彻底剿灭失去主将的河北溃军。河北兵大半惊骇跳河,怨煞之气与水流混杂,更是难以言喻的混乱与死亡气息。
就在战场彻底溃败之际,远处土坡上出现了一支队伍的旗号。刘备引着他那三万步卒赶到了。前哨飞马来报:“军师,今番又是红面长髯之人,斩了文丑!”刘备心中狂喜,急催坐骑奔上前,隔着波涛翻涌、死尸漂浮的黄河,他终于看到了那面熟悉的“汉寿亭侯关云长”大旗在曹军阵中飞扬。
“云长!原来你真的在曹贼那里!”刘备的“仁德之气”在这一刻因喜悦与担忧而强烈波动,他甚至试图冲下河岸招呼,却被身后蜂拥而来的曹军洪流逼得不得不掉转马头,暂且撤离,心中的万千思念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他明白,要将关羽从曹操手中带回,并非易事。
撤兵至官渡大寨,袁绍正满腹怒气。郭图、审配二人添油加醋,其狭隘多疑的“意”污染了袁绍原本就不甚明晰的判断。“又 是关某杀了文丑!那刘备佯装不知,分明是串通一气!”他们利用袁绍的失败引起的焦躁和怒火,意图借刀杀人。
“好你个大耳贼,安敢如此害我!”袁绍怒吼,他那浅薄的“争霸之意”因连续的打击变得狂躁,下令将刘备推出斩首。
刘备在生死关头,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沉稳与高智商。他知道此刻求饶无用,唯有精准地击溃袁绍的疑虑,并利用其固有的弱点——对外物的依赖和对曹操的畏惧。
“某有何罪?”刘备厉声道,眼中闪过智慧的光芒,“容备一言!曹操素来深忌备,唯恐备得袁公相助,壮大实力。他得知备在此,故施此奸计——特使云长连诛颜良、文丑,并非因为喜爱云长,而是深知袁公器量,猜到袁公得知后必迁怒于备,借袁公之手杀备!如此,既除了备之威胁,又折了袁公大将,削弱力量。此乃曹孟德‘借刀杀人’、一石二鸟的奸诈毒计啊!愿明公三思,切莫堕其彀中,反为曹操所用,落下陷害贤良、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的骂名!”
刘备这番话,并非虚构,确实符合曹操“奸雄”的行事风格。他通过点明曹操的动机以及强调行为的后果,成功触动了袁绍最在意的东西。袁绍那混乱不堪的“意”,果然被“曹操借刀杀人”这个推测所吸引,转而深思其中的可能。再联想起沮授等人的规谏,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差点被怒火冲昏头脑,上了曹操的当。
“玄德之言……甚是。”袁绍的声音低沉下来,方才的狂怒稍减,但随之而来的是被曹操玩弄于股掌间的耻辱感。他挥退左右,请刘备重新落座。
刘备顺势再施一计:“袁公宽仁大义!备虽无能,然备有一心腹,可持密书去见云长。那云长与备有桃园誓盟,情深义重。他如今为汉寿亭侯,必有兵马护身。若知备下落,必星夜来投。得云长相助,其力可胜颜良、文丑十倍!那时与袁公共谋大事,方可共讨曹贼!”
这番话说得极准。既捧高了袁绍,又暗示关羽实力,更能弥补袁绍折损大将后的实力空白。袁绍急于挽回颓势,一听能得关羽这样的猛将相助,心中的焦躁立刻被希望取代。“若得关云长,我麾下何人不能平之?!”他大喜过望,立即让刘备写信,准备派人送信。同时采纳了其他人的建议,将部队暂时后撤至武阳,拉开营盘,与曹操对峙,按兵不动,等待关羽的消息。
许昌,曹操班师回朝,举行了庆功宴。宴会上洋溢着一种胜利的狂热,但这份狂热中混杂着挥之不去的血腥煞气。曹操高踞主位,眼含笑意,他的“奸雄之意”在胜利的滋养下显得更为旺盛和锐利。
“昔日粮草在前,乃饵敌之计,唯荀公达深知吾心!”他赞扬荀攸的智慧,那句低语在此刻公开提及,既是对谋士的肯定,也是一种无声的炫耀。众将对他的策略叹服,却未必能理解其中更深层的——对战场怨煞、敌军心智、以及时机的精准把控。
正当酒酣耳热之际,探马飞报:“汝南黄巾余党刘辟、龚都猖獗,曹洪连战失利,乞求援军!”
提及“黄巾”,一种带着诡异与混乱气息的煞气似乎穿透重围,冲入宴会厅。这支势力虽然核心已散,但残余分子掌握的道术与体修异术往往带着非人的狂暴与难以预测性。刘辟龚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关羽听到求援,心神一动。自降曹后,他身在汉寿亭侯的富贵之中,心中对刘备的思念如潮,一日日煎熬着他忠义之意的凝聚。久不得故主音信,这股意如同无根浮萍,找不到依附之所,让他焦躁不安。听到能出征,斩杀贼寇,这正是一种能让他重新聚焦自己“意”的机会,也希望能借机探知兄长消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