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听了带来洞主这番话,不由得精神大振,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他欣然应允,立刻命人准备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美玉玛瑙,又亲笔写下一封措辞极为恳切的求援信,郑重地交给其国舅带来洞主,令他火速前往八纳洞,务必请木鹿大王出山相助。同时,孟获又派遣心腹将领,前往三江城,命那里的守将朵思大王(先前秃龙洞之主,兵败后率残部投靠孟获,因其熟悉三江地理,被孟获委任为三江城守将),务必严加防守,将三江城打造成抵御蜀军的前沿屏障,以其“天险之固”拖延蜀军进攻的步伐。
却说孔明大军在西洱河休整完毕之后,继续挥师南下,兵锋直指三江城。蜀军来到城下,遥遥望去,只见此城果然地势险要,三面临江,水流湍急,只有一面与陆地相连。孔明当即派遣大将魏延、赵云,共同统领一支精兵,从陆路方向攻打城池。
魏延、赵云领命,率军猛攻。然而,刚一接近城墙,便见城上箭如雨下,矢石齐飞。原来,这三江城中的守军,乃是朵思大王从秃龙洞带来的残部,以及孟获拨给他的部分蛮兵,其中有不少人擅长使用一种特制的“连弩”。此弩经过改良,一次便能齐射出十枝弩箭,且箭头上皆淬炼了南中特有的“见血封喉之剧毒”。蜀军将士猝不及防,中箭者甚多。那些不幸中箭之人,伤口处的皮肉会迅速腐烂发黑,流出恶臭的脓血,若不及时救治,毒气攻心,便会很快出现脏器衰竭的症状,最终痛苦而死,其“死状之惨”,令人不寒而栗。
赵云、魏延二将,虽然勇猛过人,其“将帅之气”能一定程度抵御“毒箭煞气”,但眼见麾下士卒伤亡惨重,士气受挫,亦不敢再强行攻城,只得暂时鸣金收兵,回营将城上守军使用“剧毒药箭”之事,详细禀报孔明。
孔明闻报,神色凝重。他亲自乘坐小车,来到阵前,仔细观察了三江城的地形以及守军的防备情况,又命人取来几支从战场上拾回的毒箭,仔细研究其“毒性成分”与“炼制手法”,其“细致入微之意”令人生敬。回到大寨之后,孔明下令,全军后退数里,重新扎下营寨,却不再主动攻城,其“沉稳之意”令人捉摸不透。
城中蛮兵望见蜀军后退,皆以为是孔明惧怕了他们的“毒箭”,无计可施,不由得得意洋洋,欢呼雀跃,大肆庆祝胜利。因此,他们夜间也放松了警惕,安心稳睡,不再像先前那般严密巡逻哨探,其“骄横懈怠之意”渐生。
却说孔明下令大军后退之后,便紧闭寨门,一连五日,按兵不动,也未曾下达任何新的军令,仿佛已放弃了攻城的打算。直到第五日黄昏时分,江面上忽然刮起了一阵微弱的西北风,孔明这才再次升帐议事,传下军令:“传我将令!全军将士,每人需准备好衣襟一幅(指用衣物撕成的布条)。限定一更时分,在我中军帐前点验。若有缺少者,立斩不饶!”诸将听了,皆是一头雾水,不知丞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军令如山,只得各自回去,依令预备。
等到初更时分,众将士皆已备好衣襟布条,在中军帐前集结完毕。孔明又传下第二道军令:“再传我令!每名军士,将先前备好的衣襟布条,各包裹黄土一包。同样,若有缺少者,立斩不饶!”众军士听了,更是迷惑不解,暗道丞相莫不是要行什么“土遁之术”?但也不敢违抗,只得又纷纷跑去挖掘黄土,用布条包裹起来。
待到所有军士都备好了土包,孔明这才传下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军令:“三军听令!所有将士,将各自包裹的黄土,立刻飞速奔往三江城下,堆积于城墙根处!先到者有重赏,后到者亦无过!本相要用此万千土包,积土成山,开辟出一条直通城墙的蹬道!率先登城者,记头功一件!”
众军士闻听此令,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丞相是要用这最原始、也最出人意料的“蚁附攻城之法”!一声令下,蜀军十余万大军,人人怀抱土包,如同潮水一般,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向三江城下猛扑过去!
城中蛮兵,连日懈怠,又兼今夜风声鹤唳,根本未曾察觉蜀军的异动。待到他们发现城外有大批人影晃动,惊觉不对,想要示警之时,已然迟了!只见那十余万蜀军将士,奋勇争先,将手中土包,不断地投掷堆积在三江城朝向陆地一面的城墙之下。不过片刻之间,那些松软的黄土,竟真的在城墙边堆积成了一座高高的土山,形成了一条可以直接攀爬登上城墙的斜坡!其“众志成城之意”与“出其不意之效”结合,威力惊人!
随着孔明中军帐中一声隐秘的暗号响起,埋伏在最前方的蜀军勇士,率先呐喊着,顺着那刚刚形成的土坡,如猿猴般敏捷地向上攀爬,直扑城头!城上蛮兵猝不及防,慌忙拉弓放箭。然而,蜀军攻势太猛,又有人数优势,转眼之间,已有大批蜀军勇士杀上城头!那些蛮兵弓弩手,大半尚未来得及放出第二轮毒箭,便被冲上城头的蜀军将士挥刀砍倒,血溅当场!其余蛮兵,见大势已去,城池已破,哪里还敢抵抗,纷纷抛下兵器,哭爹喊娘,四散奔逃,试图从其他三面水路逃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