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邓芝凛然受命,引兵自去。孔明随即点派姜维为先锋,统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出斜谷。
再说马谡与王平,领兵来到街亭。马谡环顾四周地势,见此处山峦平缓,道路开阔,并非如他想象中的险要之地,不由大笑道:“丞相真是多虑了!此等荒山僻野,一览无余,魏兵除非插翅,否则如何敢大举来犯?”他言语间,对自己“兵法通神”的判断越发自信,丝毫未将司马懿放在眼中。
王平久经战阵,性格沉稳,他的“战场直觉”却感到一丝不安。他指着山下五路交叉的交通要道,沉声道:“参军,魏兵来与不来尚在两说。为万全计,我军理当就此五路总口下寨,深沟高垒,再命军士伐木为栅,层层设防,方可确保万无一失,此乃‘固守待援’的上策,以不变应万变,消磨敌军‘锐气’。”
马谡闻言,将头一昂,脸上露出不屑之色,用羽扇指着旁边一座孤零零的小山,此山虽然不高,但四面陡峭,树木繁茂:“王将军此言差矣!当道扎营,岂是善用兵者所为?那样岂不成了死地,任由敌军冲击?你看此处侧旁这座南山,拔地而起,四面悬绝,与周围山脉并不相连,其上林木葱郁,视野开阔,居高临下,俯瞰十方,此乃天赐之险也!我军若于此山上屯驻,便可掌控全局,‘地利之气’尽为我用!”
王平面色一变,急忙劝道:“参军三思!若能于当道五路口扎寨,再依山势筑起坚固城垣壁垒,纵然魏兵有十万之众,亦难在短时间内突破。如今若放弃这紧扼咽喉的要路,反而将军队屯于那孤山之上,倘若魏兵突然大举来犯,将山四面包围,断我水源,塞我下山之路,我军岂不成了瓮中之鳖,届时将以何策保全?此乃自陷‘绝地之气’啊!”
马谡闻言,不怒反笑,笑声中带着浓浓的轻蔑与傲慢:“哈哈哈!王将军,汝真是妇人之见,不知兵法‘玄妙之意’!《兵法》有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我军占据高山,便占尽‘天时地利’,魏兵仰攻,‘气’力必衰。若魏兵胆敢前来围山,吾自有妙计,定教他有来无回,片甲不留!”
王平见马谡固执己见,听不进劝告,心中焦急万分,他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耳濡目染,也略通“形势之气”的判断。他沉声道:“末将跟随丞相多年,每到一处,丞相必会亲自指点山川形势,分析‘气脉’走向。今观此山,虽看似险峻,实则为一‘绝地’!山高而无水源依托,乃‘无根之木’。魏兵若以重兵围困,再断绝我军汲水之路,不出三日,山上将士便会因缺水而‘气’力衰竭,军心动摇,不战自乱矣!”
马谡被王平一再反驳,心中那股“骄横之气”更盛,厉声喝道:“王平,汝休得在此妖言惑众,扰我军心!《孙子兵法》云: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当真断我汲水之路,我蜀中健儿岂不个个奋勇死战,以一当百?届时,我军‘求生之意’勃发,其战力将十倍于常!吾饱读兵书,连丞相平日遇疑难之事,亦常垂询于我,汝不过一偏将,有何资格在此对我指手画脚,屡屡阻挠本帅军令!”
王平见马谡已然听不进任何劝谏,其“刚愎之意”已成,再争辩下去也无济于事,只得退而求其次道:“既如此,参军若执意要在山上下寨,可否分一部分兵马与末将,让末将在山西侧靠近水源处,立一小寨,以为掎角之势。倘若魏兵真的前来围山,山下小寨尚可从旁袭扰,接应山上主力,不至于完全陷入被动,尚有一丝‘转圜之气’。”
马谡此刻已是怒火中烧,哪里还容得王平分说,正要断然拒绝。忽然,山林中奔出十数名衣衫褴褛的山中居民,他们神色慌张,口中大呼:“军爷!魏…魏军…魏军大队人马,已经铺天盖地杀过来了!”他们身上带着被追杀的“恐惧之气”。
王平闻报,脸色大变,急对马谡道:“参军,魏军已至,请速做决断!”
马谡此时也有些慌乱,但仍强作镇定,对王平道:“汝既不听吾军令,与你五千兵马,自去山西下寨!哼,待吾在山上大破魏兵之后,看你到了丞相面前,还有何颜面与吾争功!”
王平无奈,只得领了本部五千兵马,匆匆离去,在距离南山十余里处,靠近水源的地方扎下营寨。随即,他立刻将此地山川地理形势,以及马谡在山上扎寨的情况,详细绘制成图本,派心腹之人星夜兼程,火速送往祁山大营,禀报诸葛亮。
却说司马懿领大军行至街亭附近,在临时营寨中坐定,立刻派遣其次子司马昭,领一队精锐斥候,前往前方探查街亭是否有蜀兵守御,以及其兵力部署、主将“气象”如何。司马昭,字子尚,年岁虽轻,然其“意”念之敏锐,已颇得其父真传,且身怀司马家秘传的“观气”之术。
司马昭领命而去,仔细侦察一番后,回营禀报:“父亲,街亭山口确实已有蜀兵守把,看其旌旗,应是主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