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大家重新燃起了斗志。
经过数月的艰苦攻关,他们终于找到了关键的技术突破点 —— 对轧制过程中的张力控制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
当第一卷 0.02 毫米的手撕钢成功轧制出来时,整个团队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这一成果,让他们站在了世界手撕钢技术的最前沿。
但蔡仲园和马建工的野心不止于此。
他们的目标,是创造前所未有的奇迹 —— 轧制出 0.01 毫米的手撕钢。
这一厚度,意味着要挑战钢铁轧制的极限。
研发过程中,设备的精度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任何一点微小的震动都可能导致轧制失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建工带领技术团队对整个车间的基础进行了加固,采用了最先进的减震技术。
蔡仲园则四处奔走,寻找更优质的原材料供应商,力求从源头保证钢材的质量。
随着厚度的不断突破,宽度的增加也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增加钢带的宽度,他们对轧钢机进行了多次改造,对轧制工艺进行了无数次的调整。
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如果失败,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还可能对设备造成损坏。
在一次关键的试验中,当钢带的宽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突然出现了严重的褶皱。
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蔡仲园冷静地指挥着大家紧急停机。
然后和技术人员一起仔细检查问题所在。
经过一番紧张的排查,他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 轧制力的分布不均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
对轧钢机的轧辊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加工,调整了轧制工艺参数。
在这紧张的三天三夜中,罗颖辉一直坚守在车间,紧盯着电脑上的各种数据,运指如飞地修正调试着。
收集来料的合金成分、熔点、厚度、温度、硬度、宽度等等上百个数据。
把人工智能和轧钢机的工作过程,逐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用人们控制的节点,让人工智能接受。
并把大量的数据经过计算,更精确地自动调整轧钢机的每一个工作瞬间。
食堂也派出人手为大家准备食物和生活用品。
她看着蔡仲园疲惫的面容,心中满是担忧。
却又不敢打扰他,只能默默在心里为他加油鼓劲。
当蔡仲园走出车间,沉着镇定地告诉所有人,问题解决了的时候,罗颖辉站在他旁边,已然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当再次启动轧钢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眼睛紧紧地盯着缓缓移动的钢带。
随着钢带的不断吐出,大家惊喜地发现,这次的钢带不仅宽度增加了,而且表面光滑平整,没有一丝褶皱。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车间里再次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大家激动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和拼搏,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后,那历史性的一刻终于来临。
他们终于打破了魔咒,“手撕钢”研发团队成功研发轧制出厚0.01毫米、宽600毫米的“手撕钢”。
当 0.01 毫米的手撕钢在众人的期待中缓缓成型,车间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当掌声和欢呼声渐渐平息下来的时候,只听得一声高喊,把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过去。
“啊!……你们看啊!……”
蔡仲园颤抖着双手,轻轻拿起一块薄如蝉翼的钢带。
它已呈半透明状态,透过钢带,能清晰地看到后面的手指,仿佛一件来自未来的梦幻制品。
谁也没想到,平时人们眼中冷硬重的钢铁,居然被他们轧制成了犹如薄缎般的透明效果。
他们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奇迹惊呆了,入迷地反复观察着。
就像年轻的父母,看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般,怎么看也看不够。
一群男子汉居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怎么擦也擦不完。
而其厚度仅约为普通 A4 纸厚度的十分之一,A4 纸一般厚度在 0.1 毫米左右,相比之下,这 0.01 毫米的手撕钢薄得超乎想象。
价格堪比黄金。
大家的目光都被这奇迹般的成果牢牢吸引。
马建工走到蔡仲园身旁:“老蔡,我们终于做到了,这是前所未有的 0.01毫米手撕钢!”
他的声音饱含着激动与自豪。
蔡仲园重重地点头,眼眶泛红:“没错,我们战胜了自己,打破了自己的世界纪录,攀登上了世界手撕钢的最高峰!”
罗颖辉也饱含热泪地说:“我的天啊!钢带竟然让我们轧制成了透明的。
要不是亲眼看见,真让人难以相信。”
蔡仲园说:“辛苦终究没有白费,以前总看到人家创造出奇迹,今天我们也创造出了奇迹,这可真是震撼人心的奇迹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