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沉默的信号
深秋的苏州,细雨如丝,给百年苏氏老宅的白墙黛瓦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但老宅深处的会议室里,气氛却异常凝重,只有投影仪打在幕布上的冷光,映照着苏晓沉静的侧脸。
站在她面前的,是苏氏集团旗下生物神经科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年轻的博士陈曦。她身后的团队成员,个个眼中闪烁着激动又忐忑的光芒。他们面前的展示台上,摆放着一些看似普通的家具——一张轮椅、一个简约的书架,以及配套的头环设备。
“苏总,”陈曦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我们……想向您展示一项可能改变很多人生活的技术。”
苏晓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她见过太多新奇的技术提案,从元宇宙到量子计算,苏氏在她的带领下,始终站在科技前沿,但此刻,她能感受到陈曦团队身上那种不同寻常的张力。
陈曦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解:“这不是传统的声控或触控家具系统。我们研发的,是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思维控制系统’。通过这个头环,我们能捕捉并解析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将其转化为指令,直接控制家具设备。”
她顿了顿,操作着电脑:“简单来说,用户只需要在脑海中‘想’,家具就能‘懂’,并执行相应的动作。”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脑机接口并非完全陌生的概念,但将其应用于民用家具,尤其是做到“思维控制”的程度,听起来仍像科幻小说。
“理论很吸引人,”苏晓的声音平静,“但关键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如何?”
“我们进行了长期的动物实验和健康人群测试,”陈曦立刻回答,“现在,我们想向您展示它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潜力。”
她示意团队成员做好准备,然后看向苏晓:“我们邀请了一位特殊的测试者,李教授。他是国内着名的古典文学学者,但同时,也是一位渐冻症患者。”
屏幕切换,画面连接到了实验室的另一个房间。透过监控,苏晓看到一位坐在传统轮椅上的中年男子,他穿着整洁的衬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身体大部分都无法自主活动,只有眼球能微微转动,脸上带着温和而略带疲惫的笑容。那就是李教授。他的妻子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帮他调整着坐姿,眼神中充满了关爱与无奈。
“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陈曦低声解释,“患者的运动神经元逐渐死亡,导致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直至完全瘫痪,最终可能影响呼吸和吞咽。李教授现在的情况,几乎只有眼球和部分面部肌肉能活动。对他而言,最简单的动作——比如伸手拿一本书,都是难以企及的奢望。”
苏晓的心微微一沉。她见过商业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也经历过家族内部的权力博弈,但此刻,屏幕上李教授那被疾病禁锢的身体,却让她感受到一种直击人心的无力感。
陈曦继续说道:“我们和李教授及其家人沟通后,他非常愿意参与我们的测试。我们希望,这套系统能为他打开一扇重新‘掌控’生活的窗户。”
第二章:意念的力量
实验室里,李教授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将那个看似普通的头环戴在他的头上,调整好位置。头环连接着一根纤细的线缆,通向旁边的一台笔记本电脑。
陈曦通过对讲机温柔地说:“李教授,准备好了吗?您不用紧张,就像我们之前练习的那样,试着在脑海中想象‘向前移动’。”
监控画面中,李教授的眼球轻轻转动了一下,似乎在回应。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苏晓也微微前倾身体,目光紧紧盯着屏幕。
起初,什么都没有发生。轮椅静静地停在原地。
陈曦的团队成员有些紧张,手指在键盘上微微颤抖。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
那辆看似普通的轮椅,底部的静音滚轮悄然转动,平稳地向前滑动了一小段距离。虽然速度很慢,但确确实实是按照“向前”的指令在移动!
“成功了!”陈曦团队中有人低呼出声。
苏晓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陈曦稳定了一下情绪,继续通过对讲机引导:“很好,李教授。现在,请您想象‘向左转’。”
轮椅应声转向,精准地调整了方向,停在了房间中央那个特制书架的前方。书架上,摆放着几本书,其中一本,是李教授自己撰写的《唐宋诗词赏析》。
“接下来,”陈曦的声音带着鼓励,“请您想象‘伸出手’,然后‘握住书’,最后‘把书拿到面前’。”
这一次,难度显然增加了。轮椅前端,一个设计精巧的机械臂缓缓伸出,末端是一个可以微调的夹持装置。
李教授的额头似乎微微皱了一下,虽然他无法做出明显的表情,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他正在集中全部的精神力量。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机械臂的末端微微颤抖着,似乎在捕捉那微弱而复杂的脑电波信号。几秒钟后,它终于稳定下来,精准地伸向书架,轻轻夹住了那本《唐宋诗词赏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