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第一个难题浮出水面。"我们无法制造出稳定的纳米碳载体。"老张把失败的样本摔在桌上,碳粉从裂开的容器里漏出来,"就像用沙子做榫头,根本吃不住力。"
屏幕里的苏越沉默片刻,调出一份泛黄的图纸——那是1925年苏承宗记录的"百层木工艺",将不同纹理的木材叠加压制,硬度堪比钢铁。"你们看,当年没有复合材料,祖先就用自然的智慧解决强度问题。"他的光影手指划过图纸上的木纹,"反物质载体不一定需要全新材料,或许可以用现有的竹木纤维进行基因编辑。"
苏晓突然想起工厂仓库里存放的一批百年楠木,那是1950年代从长江打捞的沉船木料,木纹里还带着江水浸泡的痕迹。"把楠木纤维提取出来,试试与碳纤维复合。"她盯着屏幕上的分子结构图,"就像苏承宗当年做的'木石结合'家具。"
实验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时,李师傅带着他爷爷的工具箱来到实验室。箱子里的刨子、凿子已经用了三代人,最特别的是一把弧形的"弯凿",是当年为了雕刻龙椅扶手特制的。"我爷爷说,遇到硬木头,不能硬凿,得顺着木纹走。"老人拿起弯凿,在虚拟的反物质模型上比划,"你们看这个粒子流的走向,是不是像极了老红木的鬼脸纹?"
那天深夜,苏晓独自留在实验室。她打开苏承宗的工作日记,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1938年的某个雪夜:"试做机关桌,暗榫总难合缝。忽忆幼时见祖父做木梳,遇结疤处必顺纹而下。遂改榫位,果然天成。"
"原来如此。"她猛地抬头,屏幕里的反物质粒子流仿佛变成了流动的木纹。第二天一早,她让团队调整粒子轨道,不再强行让正反物质垂直咬合,而是模仿木材的生长纹理,让粒子流呈螺旋状缠绕——就像老木匠处理有结疤的木料时,总会顺着纹理改变凿刻方向。
"能量稳定了!"小林的欢呼声震碎了实验室的宁静。屏幕上,反物质粒子与正物质载体完美结合,形成的榫卯结构在虚拟重力场中纹丝不动,就像苏承宗当年造的桌子,历经百年依然稳如泰山。
苏越的光影脸上露出笑容:"这就是跨时空合作的意义。你们用百年的木作智慧,填补了我们的技术盲区。"他调出未来工厂的影像,画面里,第一套反物质家具正在组装,"等你们的纳米碳载体成功,我们就可以启动实物传输实验了。"
实验成功的那天,苏晓带着所有人来到工厂门口的老槐树下。树洞里的传感器显示,这棵百年老树的年轮里,竟然记录下了实验室里反物质粒子波动的频率。"你看,连树都记住了我们做的事。"李师傅的拐杖轻轻敲击着地面,"当年我爷爷在这棵树下学刨木头,现在我们在它的见证下,学做反物质家具。"
苏晓望着实验室的方向,墙上的那两张照片在夕阳里仿佛活了过来。1921年的手推刨与2073年的反物质成型机,在时光的两端遥遥相望,而连接它们的,是一代代匠人掌心的温度,是面对难题时那句不变的箴言——顺着纹理,应势而为。
三个月后,第一块符合要求的纳米碳载体终于研制成功。当苏晓把样本放入量子传输舱时,她想起了苏承宗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木头会老,手艺不会;工厂会变,匠心不变。"
传输启动的瞬间,实验室的灯光突然闪烁,老槐树上的叶子同时朝一个方向翻动,像是在向百年前的开创者致敬。屏幕上,苏越的光影举起那块来自过去的纳米碳,在未来工厂的灯光下,它的光泽像极了老红木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温润。
"准备进行反物质榫卯实体拼接。"苏越的声音带着激动,"各位,我们正在创造历史——不,是连接历史。"
苏晓的目光再次落在墙上的照片上。1921年的苏承宗正在刨一块木料,刨花卷曲着落下,像时光的碎片;2073年的反物质成型机里,幽蓝的光流正在编织未来的形状。而在这两个时空之间,无数双握着工具的手正在接力,将木头的记忆,变成跨越星辰的传奇。
实验室外,那棵百年槐树的影子在月光里轻轻摇晃,仿佛在说:原来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把过去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每个时代的匠人,都能在自己的时空中,听见祖先的叮咛,看见未来的方向。
喜欢大民富商苏半城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大民富商苏半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