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叔孙通就去征召鲁国的儒生,有三十多人。鲁国有两个儒生不肯去,说:“您侍奉过差不多十个君主了,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才得到亲近和富贵。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的人还没安葬,受伤的人还没康复,又要制定礼乐。礼乐的兴起,那得积累百年的德行才行。我们不忍心做您做的事。您走吧,别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见识浅陋的儒生,不懂得时代的变化!”于是带着征召的三十人往西走,加上皇上身边有学问的人,以及他的弟子一百多人,用茅草扎成草人,在野外练习礼仪。过了一个多月,叔孙通对皇上说:“可以试着看看了。”皇上看了他们行礼后说:“这个我能做到。”于是让群臣练习。
评论
这段历史展现了汉朝建立初期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状况,生动刻画了刘邦及其臣子们的形象与决策,揭示了诸多影响汉朝发展走向的关键因素。
在政治制度构建与功臣分封方面,刘邦对田肯关于齐地重要性的进言表示认可,从中可看出他对地方战略地位的重视,这对汉朝地方治理的布局有着深远影响。韩信虽被赦免但降为淮阴侯,他深知刘邦忌惮其才能,称病不朝,内心不满与樊哙等人为伍,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尽显。刘邦与韩信谈论诸将统兵能力,韩信坦诚直言,既展现出自身卓越的军事自信,又侧面反映出刘邦善于驾驭将领的特质。
功臣分封时,萧何因“发纵指示”之功,食邑独多,引发功臣不满,刘邦以“功人”“功狗”之喻巧妙解释,稳定人心。张良、陈平推辞厚封,张良愿封留侯,陈平不忘魏无知举荐之恩,他们的谦逊之举赢得赞誉。刘邦大封同姓王,旨在避免重蹈秦亡覆辙,加强统治,但也为日后同姓王势力膨胀埋下隐患。同时,面对功臣争功未封而可能谋反的危机,张良借刘邦对雍齿的态度,建议先封雍齿以安众心,刘邦从善如流,成功化解潜在政治危机,彰显出君臣间的默契与政治智慧。在确定元功位次时,鄂千秋力排众议,强调萧何的万世之功应居首位,刘邦认可并对萧何及鄂千秋予以厚赏,体现出对功臣功绩评定的公正考量。
军事与外交层面,汉朝初期面临匈奴崛起的严峻威胁。匈奴单于冒顿通过残酷训练掌控军队,弑父自立后,面对东胡的步步紧逼,先是隐忍退让,麻痹东胡,而后抓住时机一举灭掉东胡,又西击月氏、南并诸部,势力迅速壮大。此时汉朝因长期战乱国力疲惫,匈奴趁机围困韩王信于马邑,韩王信因求救与求和被疑有二心,最终降匈,匈奴得以进一步南侵,对汉朝北方边境构成巨大威胁,凸显出汉朝初期在军事与外交上面临的困境。
礼仪制度建设上,刘邦鉴于群臣在朝堂上行为粗野,接受叔孙通建议,准备制定朝仪。叔孙通主张融合古礼与秦仪,以适应当时形势,虽遭部分鲁地儒生抵制,但他不为所动。叔孙通此举意在建立符合汉朝统治需求的礼仪规范,强化皇权,提升朝廷威严,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文化与制度基础,体现出对政权稳固的长远思考。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汉朝处于政权初建的关键阶段,刘邦及其臣子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积极探索与构建,既有分封功臣、稳定局势的举措,也面临着内部权力平衡与外部匈奴威胁等诸多挑战。这些事件和决策深刻影响着汉朝未来的发展轨迹,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