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绿化局的中期评估会刚开场,盛景绿化的王总就带着一脸不屑坐在前排,手里转着笔,嘴里小声嘀咕:我倒要看看你们能拿出什么破数据,还想证明植物有?无非就是编点好看的数字糊弄人!
林小满团队坐在对面,桌上摆满了厚厚的监测报告、数据图表和现场照片,刘宇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早已调出了精心制作的对比分析页面。林小满把帆布包放在桌角,多肉戴着镀金铭牌,叶片挺得笔直,像个严阵以待的小战士,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等下用数据把他的嘴堵上,让他再也不敢质疑我们!
放心,数据不会说谎,林小满用意念回应,心里却稳得很——三个月的监测数据足够硬核,足以击碎所有质疑。
王局长坐在主位上,清了清嗓子:今天召集大家,是想看看试点街道的中期评估情况。顾问团和盛景绿化都做了街道绿化,我们用数据说话,公平公正评估效果。首先,有请林小满顾问汇报试点街道的监测数据。
林小满起身,拿起激光笔指向屏幕: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三个月前,我们在城东主干道、春风小区周边街道、公园西路三条试点街道,按植物需求规划方案种植了侧柏、构树、紫薇、玉簪等植物;同时,我们选取了盛景绿化同期施工的城西主干道、阳光花园周边街道作为对照组,两组街道环境条件相近,具有可比性。现在,我们从四个核心维度展示数据对比。
屏幕上立刻出现第一张对比图表——存活率。
试点街道的植物存活率平均达90%,林小满的声音清晰有力,其中城东主干道(尾气浓度高)的侧柏存活率92%、构树88%;春风小区周边街道(光照不均)的玉簪95%、薄荷93%;公园西路(观赏性需求高)的紫薇91%、桂花89%。
她点击鼠标,屏幕切换到对照组数据:而对照组,盛景绿化种植的银杏存活率58%、玉兰62%,平均存活率仅60%,比试点街道低了30个百分点!
全场哗然,几位区绿化代表忍不住前倾身体,凑近屏幕看数据。王总脸上的不屑淡了些,坐直了身子,嘴里却仍不服气:才三个月,不算数!植物刚种下去,存活率说明不了什么,过了冬天再说!
王总别急,我们还有后续数据,林小满淡定地切换到第二张图表——生长状态,试点街道的植物,新梢平均生长量达8厘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平均2.8mg/g,叶片完整度95%,几乎没有病虫害;而对照组的银杏新梢生长量仅3厘米,玉兰叶片叶绿素含量1.6mg/g,叶片被蚜虫、介壳虫侵害率达40%,很多叶片发黄卷曲。
刘宇补充道:我们每周监测三次数据,包括土壤湿度、尾气浓度、植物生长指标,这些数据都是通过专业仪器测量,有记录可查,绝对真实可靠。比如城东主干道的侧柏,叶片吸附PM2.5能力显着,周边空气质量比对照组街道好15%。
陈阳拿出几张现场照片,投影到屏幕上:这是试点街道的侧柏,叶片翠绿厚实;这是对照组的玉兰,叶片发黄,布满虫洞;这是试点街道的紫薇,已经开花;而对照组的银杏,很多枝条已经枯死。
李婷接着说:我们还做了市民满意度调查,试点街道的市民满意度达92%,大家普遍反映植物长得好、空气清新、不用频繁看到补种;而对照组的市民满意度仅65%,很多人抱怨树总死、虫子多、影响市容
张胖子忍不住插话:我补充一句!试点街道的生态防治物资都是我提供的,瓢虫、象甲根本没怎么用,因为植物长得壮,自身抵抗力强,病虫害自然少;而对照组用了不少农药,还是控制不住病虫害,既污染环境,又增加成本!
他拎起一个保温箱,打开盖子:这是试点街道的土壤样本,疏松肥沃;这是对照组的土壤样本,板结严重,还能闻到农药味!大家可以对比看看!
几位专家上前查看土壤样本,点头议论:确实不一样,试点街道的土壤透气性好,没有农药残留,适合植物生长。
王总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硬着头皮说:养护成本呢?你们用的虽然存活率高,但品种多,养护成本肯定比我们统一品种高!绿化不能只看植物,还要看成本!
林小满早有准备,切换到第三张图表——养护成本:试点街道三个月的养护成本,平均每平方米45元,包括浇水、施肥、少量生态防治物资;而对照组的养护成本,平均每平方米78元,其中农药成本占30%,还有频繁补种的费用。按年计算,试点街道的养护成本比对照组低40%!
这不可能!王总猛地站起来,你们肯定算错了!统一品种养护起来更省心,成本怎么会更高?
因为对照组的植物总死,需要频繁补种,农药也贵,林小满拿出成本明细单,这是我们的成本清单,有采购记录、人工记录;这是对照组的公开招标采购价,农药价格比我们的生态防治物资高很多,补种的苗木成本也不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