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理论如同在一望无际的资本海洋中,为韩风树立起了一座座灯塔,指引他去识别那些真正坚固、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商业堡垒。然而,一个新的、同样至关重要的问题随之浮现:即便找到了一座完美的堡垒,你该付出什么样的价格才能入驻其中?
“发现好公司只是成功了一半,”韩风在日志中写道,“而以错误的价格买入一家好公司,仍然可能是一场灾难。”他回想起在技术分析学习中“追高”的惨痛教训,那本质上也是在错误的价格点位上,买入了或许并不算差的资产。价值投资,不仅要求“质优”,同样苛求“价廉”。这个“价廉”,并非指绝对价格的低廉,而是指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的低估。
于是,他的学习之旅自然地从定性分析(护城河)迈向了定量分析(估值)。在众多的估值方法中,最广为人知、也最直击商业本质的指标,无疑就是市盈率。
市盈率,这个他在最初学习财务指标时就已经接触过的概念,此刻在他眼中拥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连接公司盈利能力与市场情绪的桥梁,是衡量“价格”与“价值”之间关系最经典的标尺。
市盈率 = 公司市值 / 年度净利润 = 每股股价 / 每股收益
韩风反复品味着这个简单的公式。“公司市值”,是市场先生目前愿意为这家公司付出的总价码,代表了市场的“出价”。而“年度净利润”,是这家公司在过去一年里,为全体股东真正赚到的钱,代表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市盈率本质上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了获得这家公司1块钱的利润,市场参与者们愿意付出多少钱?”
例如,一家公司市盈率为20倍,意味着市场愿意为它每1元的年利润,支付20元的价格。这可以理解为,如果利润全部用来分红且不变,投资者需要20年才能回本。当然,现实中利润会增长,这20倍中也包含了市场对该公司未来增长的预期。
“所以,市盈率是市场对企业未来增长预期的‘温度计’。”韩风总结道。高市盈率通常意味着市场对公司未来盈利增长抱有极高期望;低市盈率则可能意味着预期悲观,或者公司处于增长缓慢的成熟期。
然而,孤立地看一个市盈率数字毫无意义。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是30倍,究竟是高是低?是泡沫还是低估?这个问题的答案,催生了市盈率估值法的两大核心技巧: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第一把尺子:横向比较——在行业的坐标系中定位。
横向比较,就是将目标公司的市盈率,与同行业、业务模式相似的其他公司进行对比。这有助于判断,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家公司相对于它的“同行们”,是被高估了还是低估了。
韩风选择了他较为熟悉的白酒行业进行实践。他列出了一个表格,将行业内的几家龙头、次龙头公司的当前市盈率(TTM)、过去几年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等数据一一列出。
他立刻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行业绝对的龙头老大,拥有最宽的护城河,其市盈率并非最高,反而处于行业中游水平。而一家规模较小、但市场预期其增长更快的公司,市盈率却远高于龙头。
“这是为什么?”他深入思考。龙头公司体量巨大,增长放缓是自然规律,市场给予的是一种“确定性溢价”,但不会给予太高的“成长性溢价”。而那小公司,虽然风险更高,但如果它能实现市场预期的高增长,当前的高市盈率在未来可能就会被快速增长的利润所消化。
他总结出横向比较的几个要点:
1. 可比性至关重要:必须确保比较的对象在业务结构、市场规模、发展阶段上具有可比性。拿一家银行股的市盈率去和一家科技股的市盈率比较,毫无意义。
2. 结合成长性(PEG):单纯的市盈率比较是静态的。必须引入成长性指标。这里,他学到了一个更进阶的指标——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
· PEG = 市盈率 / 净利润增长率
· 理论上,PEG等于1表示估值合理反映成长性;小于1可能表示低估;大于1可能表示高估。他将PEG应用于白酒公司的比较,发现那家高市盈率的小公司,其PEG反而低于行业龙头,说明其高市盈率在一定程度上被更高的增速所支撑,估值可能并未显得那么昂贵。
3. 审视业绩稳定性:对于盈利波动巨大的周期性行业(如钢铁、煤炭、券商),在其业绩暴增(市盈率看似极低)时买入,往往是陷阱;而在其业绩巨亏(市盈率为负或极高)时,反而是布局时机。此时,市盈率几乎失效。
通过横向比较,韩风得以在一张行业地图上,为心仪的公司找到其估值所处的相对位置。
第二把尺子:纵向比较——在时间的河流中回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