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话锋一转:“东路的台地与洼地,若遇到经验不足的将领,或许还能利用地形阻挡其脚步一番。但遇到檀石槐,功效恐怕微乎其微。”
“且,还是那句话,檀石槐此次出兵,骑兵数量近十万。届时别说延缓对方进军,怕是每一处分兵都得先被鲜卑兵马吞噬。”
毕竟这跟拔石领的一万五千兵马不同。
拔石领的兵马少,所以面对提前布局的汉军,会落入陷阱的概率是十分大的。
但檀石槐的兵马多。
十万兵马,即使还用巨石击之,鲜卑大不了以命换命,剿灭一波波汉军。
“届时鲜卑快速突进到我军营地附近。则一马平川的台地上,我军在人马减少的情况下,处境会更加艰难。”
此言一出,确实揭露了东路缺点。
一时间,此二路倒显得都不是什么好去处了。
其实还是时间和军队人数的问题。
檀石槐本身想对汉军造成的,也是此种压迫。
汉军最开始出兵五万五千,经过三路对战,阵亡三千左右,袁术处又派出去一千,加上后方基地镇守。
直接可派兵马最多只有五万。
而袁基直属精兵只有两万。
只有这两万可形成如臂使指的军阵,其余兵马,依旧是传统对阵模式。
五万杂之又杂的军种,面对十万纯粹骑兵。
五万对十万。
这优势,可不在袁基啊。
只要鲜卑出兵够快,十万骑兵压境,给汉军造成的压力不是一星半点的大。
如今,袁基军队颇有些进退两难的意思。
毕竟是打到了鲜卑的老家,鲜卑拿出家底同袁基对打,袁基想不吃力都很难。
这时,吕布提出了:“既然中路、东路都不行,那我们要不要动用袁校尉的第四条路?”
袁术的第四路,在核心将领圈中,不是秘密。
众人虽不知袁术具体是做什么任务,从何处出兵,带了多少人,但皆知晓他是一路奇兵。
这时,听闻吕布提起袁术,孙坚也点点头,说:“我们出兵,袁校尉也出兵,两头夹击,也能给檀石槐造成些威胁……”
他说着说着,就有些说不下去了。
吕布也一样。
因为他们突然想起,虽不知袁术带了多少兵马,但肯定不多,那他的那点兵马好像就造不成什么威胁。
而听到此言,袁基也摇了摇头。
如果按吕布和孙坚这么说,袁术那一路只会白白送命。
且,他对于袁术这一路另有安排。
第四路此时无法发挥作用,所以众人的目光,又重新转移到了中路、东路两路上。
时间很紧迫,众人心中不可避免地急躁起来。
不一会儿,就“中路和东路往哪条路上撤更好一些”的问题,众人开始争吵起来。
袁基心中已经有数,见众人吵了一会儿,但都只论事不论人后,心中生出一丝满意。
眼见众人吵得话开始重复起来,袁基出言制止众人继续争吵。
“诸位,先坐下。”
袁基的声音在大帐中一响起,众人立马老实坐好,认真听袁基发言。
“诸位,此次,我们走中路。”
中路。
听到这个答案,众人皆赞同地点头,就连刚刚选东路的人也在点头。
主帅/主公已经做出决定,道路的选择就毋庸置疑了。
而袁基拍板中路,是权衡利弊过的。
“中路的浮桥、桥头堡没有拆除,作为坚固防线,这是我军的一利。”
“我赞同各位所说,我方选中路,则可威胁的敌方数目减少一事。这确实被动,以致我方几乎只能固守不出。”
“但反过来想,正因如此,我方军队人数的劣势,才不会凸显出来,这又是一利。”
听到这,无论是贾诩还是荀攸都点点头。
他们相互争吵,只是想将两路的优缺点摊开、撕开,让主公更充分地了解,能快速的选择。
这是他们应尽的谋士本分。
但在他们心里,无论主公选择哪一路,他们都有后续的对策。
他们是不会让主公一个人费心后续对战一事的。
不过,袁基也不是庸碌无能的主公,他自己心中亦有一些想法。
比如,袁术那路。
汉军的主力大军若将檀石槐的十万大军全部引走,则袁术那路就可发挥重要作用。
届时檀石槐后方起火,局面混乱的同时,袁基亦不用固守不出了。
如果主力大军没将檀石槐十万大军都引走,那更好。
袁基这边的五万大军就可减轻对敌压力,与鲜卑一方好好对决一番。
所以,此为又一利,袁基先不表。
紧接着,他开口继续说:“中路与东路,只以地形比较,还是中路的山地、林地、河道,对骑兵的影响更大,此为地利。”
其实说到这,理由已经差不多充分了。
听完后,所有将领都充满了坚定之色,仿佛袁基一声令下,前方即使是刀山火海,众人也会眼也不眨地去闯、去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