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宋神宗越来越支持王安石,司马光知道自己在朝堂上“说了不算”,又不愿意妥协,便主动辞职,请求“出京任职”。
这一去,就是15年,但他没闲着———
他要干一件“大事”,一件能影响中国近千年的大事。
*?((???))?*
四、暮年:15年“闭关写书”,《资治通鉴》横空出世~
ε(*?ω?)_/?:?☆
1071年,51岁的司马光来到洛阳,在“独乐园”里住了下来。
这里没有朝堂的争吵,没有派系的斗争,只有书、笔和一盏孤灯。
他要做的,就是编撰一部“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史书————
《资治通鉴》。
? (??3(???c)
这部书有多牛??(???)?
它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初期(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末年(公元959年),跨度1362年,共294卷,近400万字。
要知道,在没有电脑、没有复印机的北宋,编撰这样一部书,全靠手工抄写、核对史料,难度堪比“徒手造火箭”。
(???)
司马光为了这部书,几乎拼了命。他每天凌晨起床,一直写到深夜,累了就靠在“警枕”上歇一会儿,醒了继续写。
他还找了两个“得力助手”———
刘攽、刘恕、范祖禹(被称为“《资治通鉴》三编修”)分工合作:
刘攽负责两汉部分,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统一修改、定稿。
(????)
有一次,刘恕生病了,躺在床上还在核对史料,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跟前,说:
“我还有几处史料没核对完,你一定要交给司马先生,帮我完成”———
这种“学术精神”,放在现在都让人敬佩。
? ??? ?
司马光对这部书的要求,严格到了“苛刻”的地步。
每一个史料,他都要核对好几个版本,比如《史记》《汉书》《后汉书》,还有各种野史、笔记,生怕出错。
有一次,他发现《史记》里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和《战国策》不一样,便专门派人去西安、洛阳的藏书楼,找了几十种史料,反复核对,最后才确定“商鞅变法的具体时间和内容”。
( ˙?˙ )???
就这样,15年过去了,从51岁到65岁,司马光从“中年大叔”变成了“白发老人”。
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编撰完成,他把书进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看了之后,拍案叫绝,说“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亲自给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意思是“借鉴历史经验,帮助治理国家”。
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里写道:
“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亡,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这句话,道尽了他15年的心血———
他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献给了这部书。
(●●)
五、争议:从“文正公”到“险些被开棺鞭尸”,历史评价为何“反复横跳”~
? (??3(???c)
1085年,宋神宗驾崩,10岁的宋哲宗即位,由祖母高太后(宣仁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后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她一上台,就把已经67岁、身患重病的司马光请回京城,任命他为宰相,让他“全面废除新法”。
? ??? ?
起初,司马光的想法是“择新法之便民者存之,害民者去之”————
也就是“好的留下,坏的废除”。
但回到朝堂后,权力和多年的压抑,让他改变了主意。
在他执政的16个月里,他以“雷霆手段”废除了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几乎所有新法,还把支持新法的“新党”官员,比如章惇、蔡确等人,全部贬到地方———
这场政治运动,史称“元佑更化”。
( ˙?˙ )???
司马光的“一刀切”,让很多人不满。
比如苏轼,他觉得“新法里也有好的,不能全废”,便上书反对,结果被司马光怼了回去———
苏轼无奈,只好调侃他“司马牛,你真是比牛还犟”。
(●●)
1086年,68岁的司马光病逝。
宋哲宗和高太后亲自吊唁,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正”。
“文正”这个谥号,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最高荣誉,整个宋朝,只有范仲淹、司马光等少数几个人获得———
可见当时朝廷对他的认可。
●)o(●
但谁也没想到,10年后,形势发生了逆转。
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
哲宗一直不满“元佑更化”,想恢复王安石变法,便重用“新党”官员章惇、蔡京等人。
新党上台后,开始“报复”旧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