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时间,在忙碌与期盼中转瞬即逝。石疙瘩村早已不再是那个荒废破败的小村落。一座座虽然简陋却结实规整的工棚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屋顶冒着淡淡的炊烟(来自锻造区的炉子)和蒸汽(部分设备需要冷却),俨然一派欣欣向荣的工业气象。今天,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警卫团临时兵工厂,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建设,终于要正式投产了!
一大早,整个厂区就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气氛。各区域的负责人都早早到位,再次检查设备和准备工作。战士们也都精神抖擞,尤其是那些被选拔进厂的技工和学徒们,脸上更是充满了自豪与期待。
李云龙、孔捷、丁伟等团领导也全部到场,准备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
林烽作为总负责人,站在厂区中央的空地上,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生产流水线”,心潮澎湃。他拿起一个铁皮卷成的喇叭筒,大声说道:“同志们!经过大家一个月的艰苦奋斗,我们的临时兵工厂,今天,正式投产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以后,咱们能造多少枪,能复装多少子弹,能生产多少杀敌的利器,就看大家的了!各就各位,开始生产!”
“开始生产!”命令如同点燃了引擎。 整个兵工厂瞬间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轰然启动,各个区域按照预定的分工,紧密协作起来:
1. 原材料区与锻造区: 位于下风口的锻造区最先热闹起来。张铁匠带着几个膀大腰圆的徒弟,以及新学徒铁蛋,点燃了焦炭炉。从自炼铁矿运来的粗铁锭被投入炉中重新加热,准备进行锻打精炼,去除更多杂质,为制造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提供材料。另一侧,小坩埚炉也点起火,熔炼着黄铜,为子弹壳冲压和弹头铸造准备原料。风箱呼哧,锤声叮当,火星四溅,充满了原始而强大的力量感。
2. 核心制造区: 这里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区域,又细分为多个专业小组:
· 枪管组(周文海负责,学徒小豆子跟随):那台经过魔改的意大利膛线车床率先发出平稳的轰鸣声。周文海亲自操作,将一根根宝贵的缴获无缝钢管(这是目前制造高质量枪管的核心材料)卡上卡盘,自动进刀装置稳定运行,拉刀缓缓切入,发出悦耳的切削声,加工出高质量的八条膛线。小豆子在一旁紧张地看着,负责传递零件和简单的测量。
· 枪托组(老李负责):利用修复好的木料和少量新木材,在简易木工机床上加工制作枪托和护木,刨花飞舞,散发着木料的清香。
· 弹簧组、撞针组、扳机组、供弹机组、拉机柄组(由老王师傅总负责,各位老师傅和技工分头带领学徒):分别在车床、铣床、磨床上,加工着各种小巧却至关重要的金属零件。车间里弥漫着机油和金属切削液的味道,卡尺、千分尺被反复使用,确保每一个零件的精度。
· 机匣组:负责加工最复杂的机匣部件,需要多台设备配合,由一位经验最丰富的原国民党技工负责。
· 刺刀组:利用锻造区提供的钢材,锻打、淬火、打磨出寒光闪闪的刺刀。
· 瞄准具组:加工最简单的机械瞄具。
各小组之间零件流转有序,虽然忙碌,却忙而不乱。老师傅们的严谨和新学徒们的认真,构成了生产线上的主旋律。
3. 组装区(小张负责): 加工好的零件被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这里采用了林烽建议的“流水线”作业方式(虽然很原始)。几张长条工作台依次排开,每个战士负责安装固定的几个部件:安装枪管、组装枪机、安装扳机护圈、固定枪托、装配瞄具……最后由经验最丰富的老战士进行总装和初步功能调试。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错误。
4. 质检区(赵小花负责): 这里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关口。每一支组装好的步枪,都要在这里经过严格的检查:尺寸复核、动作测试(拉栓、击发、供弹)、甚至抽样进行实弹测试(厂区外设有简易靶场)。赵小花和她挑选的几个心细如发的战士,拿着工具和本子,一丝不苟,任何细微的瑕疵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不合格的产品坚决退回返修。
5. 复装子弹区: 同样忙碌。利用缴获的冲压机和自制模具,复装子弹的效率大大提高。清洗弹壳、冲压底火碗、压入发射药、安装弹头、滚压收口……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由于设备改良和流程优化,日产量得到了显着提升。
整个上午,厂区里都回荡着各种机器的轰鸣声、工具的敲击声和人们专注工作的声音。李云龙等人看得眼花缭乱,啧啧称奇。
“好家伙!这阵势!比老子看大戏还热闹!”李云龙咧着嘴,对林烽说,“这一个个小组,跟蚂蚁搬家似的,还真他娘的有效率!”
到了下午,第一批成果开始陆续下线! 质检区,赵小花将最后一道检验合格的标签贴在一支崭新的步枪上,抬起头,激动地宣布:“报告!第一批组装完成,检验合格,步枪五十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