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完成紧急支援任务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感尚未消退,一份来自师部的绝密情报和指示,又为石疙瘩兵工厂带来了新的、更加激动人心却也倍感压力的任务——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历经千难万险,即将在甘肃会宁地区实现胜利会师!上级要求各部加紧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这一伟大的历史性时刻。
消息传到兵工厂,所有人先是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三大主力会师,这意味着红军力量将空前壮大,革命形势将迎来新的高潮!
但欢呼过后,李云龙、林烽等人立刻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深知如此大规模的战略会师,必然意味着更大的战略意图和随之而来的、可能更加艰巨的战斗任务。敌人绝不会坐视红军主力汇合,必然会调动重兵进行围堵和进攻。
“会师是大喜事!”李云龙在团部和兵工厂联席会议上敲着桌子,“但会师之后,仗肯定小不了!咱们这点家当,打打游击、支援个把团还行,真要应对大兵团作战,够呛!”
林烽完全同意团长的判断,他接着话茬,语气沉稳而富有预见性:“团长说得对。大会师后,很可能会有大规模的防御战甚至进攻战。对武器弹药的需求将会是海量的。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利用会师前的宝贵时间,全力扩大生产,储备更多的‘硬货’!”
他走到那块大家熟悉的大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勾勒新的生产蓝图:
“根据我们目前的能力和可能的需求,我建议,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制定一个新的、更高的备战目标:
第一,提高常规武器产量:力争实现月产步枪两百支(在现有基础上翻倍,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和原材料保障)、月产子弹三万发(同样需要增产)、月产迫击炮弹一百发(稳定并小幅提升)!”
这个目标一提出来,下面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月产两百支枪?这意味着几乎要恢复到之前紧急任务时的生产强度,并且要常态化!
“第二,”林烽继续道,“挖掘潜力,修复库存旧械!我查看过仓库,还有至少一百多支损坏严重、之前无力修复的老旧步枪(各种杂式枪)。以前咱们顾不上,现在有了更好的设备和更多的技工,可以尝试进行深度修复!能修好一支,就等于多了一支枪!”
“第三,加强原材料储备和生产。土高炉要开足马力,冶炼更多的粗钢和黄铜。同时,请苏沐辰同志和陈思远同志加快火药自产的试验进度,哪怕只能小批量生产发射药,也是巨大的突破!”
“第四,人员与设备保障。两班倒制度可能需要部分保留,关键设备要加强维护保养,确保满负荷运转不出大问题。”
目标宏大,任务艰巨。会议室里一时有些安静。
这时,李云龙猛地站起来,嗓门洪亮:“都听见了吧?林专员这计划,老子看行!不就是产量翻番吗?有啥了不起的?咱们之前十天就能干出那么多,现在有一个月时间,还怕完不成?修旧枪?好主意!那些老伙计修好了,照样能杀敌!咱们红军就是从小到大的!老子相信咱们兵工厂的同志们,有这个志气,也有这个能力!有没有信心完成?”
“有!”短暂的沉默后,是雷鸣般的回应!周文海、老王、老李等老师傅首先表态!
“干!咱们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得住!”
“为了大会师!为了打胜仗!拼了!”
年轻的技工和学徒们更是群情激昂:“保证完成任务!”
苏沐辰推了推眼镜:“我们实验室会加紧试验,尽快拿出可用的发射药配方和工艺!”
陈思远:“冲压机和设备维护包在我身上!”
看到大家士气高涨,林烽心中也有了底。他详细分解了任务,将新的生产指标落实到每个车间、每个班组,甚至每个人头。生产效率竞赛的红榜再次立了起来,只不过这次的基准线提高了许多。
兵工厂再次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但与上次紧急任务不同的是,这次的目标更长远,节奏需要保持,对管理和协调的要求更高。
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更加密集。老师傅们穿梭忙碌,指导着夜班工人;新学徒们进步神速,已经能独立完成更多工序;赵小花的质检关口把得更严,因为产量越大,质量越不能放松。
“师傅,这批撞针的硬度好像有点波动。”
“马上查热处理炉温!”
“这批弹壳缩口有点紧,退回来调整模具压力!”
修复旧枪的“杂活”也全面展开。一个专门的修复组被成立起来,由几位经验最丰富的老钳工负责。那些锈迹斑斑、缺胳膊少腿的“老古董”被重新找出来,除锈、校正、更换零件、重新膛线(如果可能)…… 每当一支几乎被判死刑的老旧步枪被修复如新,重新校枪合格时,都会引来一阵小小的欢呼。
“嘿!这把老套筒又活过来了!”
“这汉阳造修好了,不比新的差多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