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正式量产的红火劲儿还没过去,一个隐忧就开始像幽灵一样在厂区里徘徊——设备故障率明显升高了。
这也难怪,自从进入量产阶段,那些宝贵的机床就像上了发条的陀螺,几乎日夜不停地连轴转。工人们为了赶任务、追指标,往往是设备一停就赶紧上料接着干,除了简单的擦擦抹抹,很少进行系统性的保养。这些机器大多年岁已高,又是千里迢迢拆运过来,经过改造拼装,本就“身子骨”不算硬朗,哪经得住这般“往死里用”?
于是,问题接踵而至。
这天,制管车间那台宝贝铣床正加工一根枪管毛坯时,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嘎吱”声,随即冒起一股青烟,彻底趴窝了。一检查,主轴轴承因为长期缺油润滑,竟然烧死了!
没过两天,弹药车间那台刚改造好的“一冲六”弹头冲压机,也因为传动齿轮过度磨损,崩掉了一个齿,不得不停产维修。
最悬的是动力车间,那台蒸汽机的连杆轴承也因为检查不及时,差点酿成严重事故。
周文海带着维修班的人东奔西跑,疲于奔命,累得像个三孙子,天天对着林烽倒苦水:“林部长!不行啊!再这么下去,机器非得全折腾散架不可!现在是坏一台修一台,拆东墙补西墙,耽误的生产时间比干活的时间还长!故障率我估摸着都快到百分之十五了!”
李云龙也急眼了,对着各车间主任吹胡子瞪眼:“你们这帮败家子儿!就知道使!不知道疼!这些机器是咱们的命根子!弄坏了,老子把你们全塞炉子里炼钢去!”
林烽看着维修记录上越来越长的清单和频频中断的生产线,眉头紧锁。他知道,问题根源不在于工人不爱惜(大家对这些能下金蛋的“铁母鸡”宝贝得很),而是缺乏一套科学、规范、强制性的设备保养制度。过去小作坊式的生产,凭经验、靠自觉还行,现在规模化量产,必须靠制度来保障。
“光骂解决不了问题。”林烽对焦头烂额的李云龙和周文海说,“咱们得立规矩!让保养设备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每天必须做的事!”
他立刻把自己关进了办公室,结合穿越前了解的TPM(全员生产维护)理念和当前工厂的实际条件,开始起草一份详细的规程。
几天后,一份用工整字体书写、盖着军工部大红印章的《瓦窑堡兵工厂机床设备日常保养规程》张贴在了每一个车间的醒目位置。
规程一贴出来,就引来了工人们的围观和议论。
“每日清洁导轨、注油润滑?俺天天都擦啊!”
“每周检查传动皮带松紧、清理齿轮箱?这有点麻烦吧……”
“每月停机半天,全面检查校准精度?哎呀,这得少干多少活啊?”
不少老师傅,特别是那些凭手感、凭经验干了一辈子的老人,觉得这规矩太“死板”,太“耽误事”。
林烽早有预料。他召集全厂班组长以上人员开会,没有强硬命令,而是掰开了揉碎了讲道理。
他拿起一个因为缺乏润滑而磨损报废的齿轮,痛心地说:“同志们,大家看看这个!就因为少滴了几滴油,这个宝贝齿轮就废了!咱们厂现在能自己炼好钢,但能立马造出这么精密的齿轮吗?不能!修复它,要耽误多少时间?耽误的时间,能生产多少子弹?”
他又指着那台趴窝的铣床:“它停一天,咱们制管车间就得减产几十根枪管!前线就可能少几十个战士拿到新枪!大家说,是每天花一刻钟保养划算,还是让它病倒了躺几天划算?”
账这么一算,大家都沉默了。是啊,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知道大家生产任务重,心里急。”林烽语气缓和下来,“但越是任务重,越要保护好咱们的‘铁战友’!从今天起,咱们不光要考核产量,还要考核设备保养情况!每个车间,每台设备,都必须建立设备台账!详细记录每天谁用了、用了多久、出了什么故障、保养了几次!专人负责,签字画押!”
接着,他宣布了具体措施:
“每日保养:操作工下班前必须完成,班组长检查签字。主要内容:清洁设备表面和导轨、给所有注油点加注润滑油(猪油、蓖麻油有啥用啥)、检查螺丝是否松动。”
“每周保养:维修组牵头,操作工配合,周末进行。主要内容:检查传动系统(皮带、齿轮)、清理切屑盘和内部积灰、检查电气线路(简易的)。”
“每月保养:厂部组织,停产半天。主要内容:全面检查精度并进行校准、更换易损件、对设备进行彻底清理和润滑。”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林烽最后说,“规程是底线,必须执行。但具体怎么做得更好,欢迎大家提意见,咱们不断改进!”
为了带头落实,林烽给自己也分了责任区——那台最关键的精铣床。每天下班,他雷打不动地亲自拿着棉纱和油壶,仔细擦拭导轨,给每个油眼注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