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门轻型迫击炮样炮的初步测试成功,让整个研发组欢欣鼓舞。但林烽深知,厂区内的测试环境相对理想,真正的考验在更接近实战的复杂野外环境。为了全面检验样炮的性能,特别是射击精度和稳定性,他决定将样炮拉到更开阔的野外试射场,进行更严格的实弹试射。
这次试射,林烽特意请来了一位特殊人物——刚从一线部队轮换下来休整、有着“神炮手”美誉的老兵王承柱。王承柱摆弄了十几年各种型号的迫击炮,对弹道的感觉近乎本能,让他来操作和评价,最具说服力。
试射那天,野外靶场天高云淡,但风力不小,这对射击精度是个考验。王承柱围着这门“苗条”的新炮转了好几圈,这儿摸摸,那儿敲敲,咧着嘴笑道:“嘿!这炮身段真不赖!比咱那老家伙轻巧多了!就是不知道准头咋样?”
林烽笑着递过几发特制的测试用炮弹:“王班长,今天就靠你这双火眼金睛了!随便打,把它的脾气给试出来!”
王承柱也不客气,熟练地架好炮,根据目标距离和经验估算出大致的射角。他眯起一只眼,伸出大拇指比划了一下,调整好炮架,将第一发炮弹滑入炮口。
“嗵!”炮弹呼啸而出。
片刻后,远处目标区附近腾起一股烟尘。
观察员报告:“偏左约三十米!落点一千四百八十米!”
王承柱皱了皱眉,没说话,稍微调整了方向,进行了第二次射击。
“偏右约二十米!落点一千五百一十米!”
第三发,偏近了些;第四发,又偏远了些……
一连射击了十发炮弹,虽然都落在了目标区域大致范围内,但弹着点散布很大,最大偏差达到了五十米左右! 这个精度,对于需要精准拔除火力点或掩护步兵冲锋的迫击炮来说,显然是不合格的。
王承柱放下炮弹,拍了拍手上的土,对林烽实话实说:“林厂长,这炮轻是轻,好携带,可这准头……有点飘啊!打固定目标还行,要是打移动的或者要求精准支援,就有点够呛了。”
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研发组成员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一丝沮丧。重量减下来了,威力也够,怎么精度就上不去呢?
林烽没有流露出任何失望,他走到炮前,仔细检查着炮身和炮架,又拿起一枚炮弹看了看。他沉思片刻,然后对王承柱说:“王班长,你再打几发,这次不要凭经验估算,每次射击后,告诉我你调整的角度大概是多少。”
王承柱依言操作。林烽和苏沐辰则紧盯着炮架上的简易瞄准装置和炮身的姿态。
几发炮弹过后,林烽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他叫停了射击,把大家召集到炮前。
“问题可能找到了!”林烽指着炮架上的高低机和方向机说,“你们看,我们的炮架角度调节机构太粗糙了!全靠操作手凭手感估算微调幅度,稍微一动,角度变化就很大。在野外有风、有坡度的情况下,这种粗放式的调节,根本没法保证精度!”
他拿起粉笔,在旁边一块石板上画了个示意图:“就像用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量东西,全凭感觉,当然不准!我们需要给炮架装上‘尺子’——精确的角度刻度!”
“对啊!”苏沐辰恍然大悟,“我们必须把高低射角和方向射角的调节量化!比如,高低机转一圈代表角度变化多少,要有清晰的刻度标识!这样炮手才能进行精准修正!”
“还有,”林烽又补充道,他轻轻晃了晃炮身尾部,“我感觉炮身的重心似乎还有点靠前,发射时轻微的震动可能会引起炮口不必要的跳动,这也是影响精度的一个因素。我们需要在炮身尾部适当增加一点配重,让重心更稳定。”
思路一经点明,大家立刻知道该怎么做了。研发组顾不上休息,立刻带着样炮返回工坊,投入到紧张的改进工作中。
改进一:刻制精密刻度。 这项工作交给了心思最细的小豆子和几位钳工老师傅。他们找来最精密的量角器,先在纸上画出标准刻度,然后用最细的钢针和锤子,小心翼翼地在高低机和方向机的调节螺杆套筒上,刻制出每1度一格的清晰刻度线。这活儿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手法,刻深了影响强度,刻浅了看不清。小豆子几乎把眼睛贴在了钢件上,一点点地敲击,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改进二:调整炮身配重。 陈思远带着人,计算了炮身前后重量分布,然后用铅块制作了几个不同重量的小配重环,尝试性地加挂在炮身尾部接口处,通过多次平衡测试,找到了一个最佳配重方案,使炮身重心后移,更加稳定。
改进工作花了两天时间。当样炮再次被架设在野外靶场上时,它看起来和之前没有太大区别,但炮架上那一圈圈新刻的清晰刻度,却意味着它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进化”。
王承柱再次操炮。这一次,他不再凭感觉“毛估”,而是根据观察员的报靶,清晰地读出偏差方向和距离,然后按照刻度进行精确的修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