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黄土高原,热浪滚滚,但比天气更热的,是瓦窑堡兵工厂里传来的一个爆炸性好消息——苏联援助的首批军工设备,到了! 而且,师部决定,这批宝贵的设备,将优先配发给技术基础最好、生产能力最强的瓦窑堡兵工厂!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全厂,所有人都沸腾了!苏联老大哥的援助,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意味着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将可能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林烽接到师部的正式通知后,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他深知,兵工厂发展到现阶段,那些修复的、自制的设备虽然功不可没,但精度和效率已经逐渐接近极限。要想生产更精良的武器,尤其是像轻型迫击炮和“红星37式”这样对零件精度要求极高的新装备,必须要有更先进的“母机”!
几天后,一支由师部警卫部队严密护送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瓦窑堡兵工厂。车上覆盖着厚厚的帆布,但依然掩盖不住下面那沉甸甸的金属轮廓。
在全体工人期待的目光中,帆布被缓缓掀开。顿时,一片惊叹声响起!只见车上装载着一台台油漆崭新、结构精密、闪着诱人金属光泽的机器设备!与兵工厂里那些满是岁月痕迹的“老伙计”相比,这些新设备简直就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宝贝!
师部派来的特派员拿出一份清单,郑重地交到林烽手中,朗声念道:“瓦窑堡兵工厂林烽厂长接收:此次援助设备共计十六台套,主要包括——精密车床五台!七五山炮炮弹流水线一套!大型镗床一台! 另附:游标卡尺五十把!钢材检测仪器一套!”
每念出一项,台下就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精密车床!还是五台!老天爷!”
“炮弹流水线!咱们以后能自己造山炮炮弹了?”
“大型镗床!那是加工炮管的神器啊!”
“还有游标卡尺!这么多!再也不用几个人抢一把破卡尺了!”
老师们傅们激动地围上前,像抚摸宝贝一样摸着那些冰冷的机器,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们一辈子跟机器打交道,太清楚这些设备的价值了!尤其是那台大型镗床,对于加工高质量的炮管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林烽强压住心中的激动,紧紧握住特派员的手:“感谢党中央!感谢苏联老大哥!感谢师部的信任!我们一定用好这批设备,造出更多更好的武器,支援前线!”
设备接收后,更大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如何让这些先进的设备尽快形成生产力?很多设备大家连见都没见过,操作说明书还是俄文的!
“不会就学!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林烽在全体动员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成立设备安装学习小组!我任组长!苏沐辰,你带几个懂点俄文基础的,连夜翻译说明书!各车间抽调最聪明的技工,跟着苏联专家(随设备来的技术指导)和咱们自己的技术人员,一对一地学,手把手地练! 必须尽快掌握操作和基本维护!”
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掌握新设备的运动展开了。那几位随设备来的苏联技术专家,虽然语言不通,但凭借着手势和图纸,耐心地向中国工人们讲解着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操作规程。翻译人员彻夜不眠地翻译着说明书。被选拔出来的技工们,则像小学生一样,聚精会神地听着,记着,反复练习着。
小豆子因为年轻、脑子活、有文化,被选入精密车床学习班。他第一次看到那光滑的导轨、精密的齿轮箱和清晰的刻度盘时,简直惊呆了。“这……这比咱们那台老铣床,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他感慨道。学习过程中,他异常刻苦,每一个按钮、每一个手柄的功能都记得滚瓜烂熟。
大型镗床的学习则由几位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负责。面对这个庞然大物,他们虚心求教,从基础操作学起,一点点摸索着加工炮管的技巧。
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学习也初见成效后,林烽决定先拿最成熟的产品开刀,检验新设备的威力。他选择了“八一式”步枪上的几个关键零件,比如枪栓、击针等,作为精密车床的首次加工任务。
“就用新车床,加工这批零件!我们要看看,精度能提升多少!”林烽下达了试生产指令。
小豆子和另一位学得最快的技工,小心翼翼地将钢材毛坯装夹在精密车床上。按照翻译过来的规程,调整好转速、进给量。按下启动按钮,车刀发出轻微而平稳的嘶嘶声,切下细腻如丝的铁屑。
加工完成后,测量员拿着崭新的游标卡尺上前测量。当读数显示出来时,测量员的声音都变了调:“尺寸误差……0.05毫米! 几乎只有原来的一半!”
“0.05毫米?!”围观的人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之前依靠老师傅的经验和老设备,能将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就已经是高手了!新设备直接将精度提升了一倍!
又连续加工了几个零件,结果都非常稳定,误差基本都在0.05毫米左右徘徊!
零件精度的质的飞跃!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步枪的各个零件配合将更加完美,动作更可靠,射击精度更高!意味着未来加工更精密的迫击炮部件和“红星37式”的复杂零件,有了坚实的基础!
“太好了!太好了!”林烽看着那一个个加工精度极高的零件,激动得连连说好。他拿起一个光滑如镜的枪栓,对着光仔细看着,“这就是工业的力量!这就是先进技术的威力!”
新设备的成功应用,如同给瓦窑堡兵工厂插上了翅膀。它不仅立即提升了现有产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研发和生产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提供了以前不敢想象的技术保障。工人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意识到,掌握了这些新设备,就等于掌握了打造更精良武器的钥匙。
瓦窑堡兵工厂,这座土生土长的革命兵工堡垒,在吸收了外来先进技术的养分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加速运转起来,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力前行。而那批来自远方的苏援设备,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找到了它们真正的用武之地,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