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37式冲锋枪”成功加装自动防尘盖并通过严苛的环境测试,标志着这款凝聚了瓦窑堡兵工厂无数心血的半自动步枪,终于走完了从图纸到样枪的全部研发历程,迎来了最重要的阶段——量产列装!
消息传开,全厂上下群情振奋。尤其是“制械连”的同志们,摩拳擦掌,就等着大干一场。连长雷老虎更是天天往林烽办公室跑,嚷嚷着:“厂长,下命令吧!咱们的‘八一式’生产线已经滚瓜烂熟了,正好腾出手来,搞这个新家伙!保证又快又好!”
林烽看着雷连长那急不可耐的样子,笑着让他坐下:“老雷,别急。量产新枪和造‘八一式’不一样,工序更复杂,精度要求更高,尤其是那个弹仓和自动机构。咱们得先把生产线理顺了,不能一窝蜂上。”
他立即召集了生产、技术、研发各部门骨干,召开量产准备会。会议桌上,摊开着“红星37式”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文件。
“同志们,”林烽开门见山,“‘红星37式’是我们厂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半自动武器,意义重大。量产,不仅要保证数量,更要确保质量!每一支枪,都要对前线的战士生命负责!”
他指着图纸,开始详细部署量产方案:
“第一,优化工艺路线。苏工,你带着研发组,把生产工艺再细化一遍,尤其是弹仓冲压、枪机组件加工这些关键工序,制定出最省时省力的标准流程。”
“第二,调整生产线。雷连长,你们‘制械连’要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门的‘三七式’生产班组。利用好新到的精密设备,把加工精度提上去。那个5发弹仓的弹簧,力度必须均匀一致!”
“第三,严格质检。从第一个零件开始,就要百分百检查。特别是导气孔的大小、枪机导轨的平行度,必须用新到的卡尺和量规严格把关!装配完成后,每支枪都要进行实弹测试,确保动作可靠!”
“厂长您就瞧好吧!”雷连长拍着胸脯,“咱们现在有新设备,又有造‘八一式’的经验,肯定把这新枪伺候得明明白白!”
散会后,整个“制械连”如同精密机器般运转起来。生产线根据新枪的工艺要求进行了重新布局。精密车床区负责加工枪管和精度要求最高的枪机部件;冲压区专门负责弹仓的冲压成型和热处理;组装区则划分出几个工位,进行部件预装和总装调试。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弹仓的批量生产。那个小小的5发弹仓,看着简单,但对冲压精度和弹簧力度的要求极高。老师傅们带着徒弟,守在冲床旁,一遍遍地调试模具,确保每一个弹仓的尺寸都分毫不差。弹簧组的工人则像绣花一样,精心绕制着每一根托弹簧,并用特制的测力器进行校验。
生产线磨合初期,问题层出不穷。有时是弹仓安装不到位,有时是枪机运动不够顺畅。每当出现问题,生产线就会暂时停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围拢过来,现场分析,现场解决。林烽也常常扎根在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寻找问题根源。
“你看,这个弹仓卡榫的倒角不够圆滑,导致插入时有点涩,需要再打磨一下。”
“这个导气活塞和气缸的配合间隙好像有点紧,得把气缸再铰一下。”
这种“问题不过夜”的作风,保证了生产线能快速走上正轨。
随着工人对工艺的熟悉和配合的默契,生产效率稳步提升。开始几天,每天只能艰难地产出两三支,还时不时要返工。但不到半个月,产量就稳定了下来。
这天傍晚,雷连长兴冲冲地跑到林烽办公室,连门都忘了敲,扯着大嗓门喊道:“厂长!报告厂长!咱们的‘三七式’生产线,今天一天,整整组装调试合格了八支!日产八支!”
“八支?!”林烽闻言,猛地从图纸上抬起头,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稳定了吗?”
“稳定了!已经连续三天保持这个数了!工人们都熟练了,流程也顺了!”雷连长脸上笑开了花。
“好!太好了!”林烽用力一拍桌子,“就这么干!保证质量,稳步提升产量!”
这意味着,一个月下来,就能生产出两百多支“红星37式冲锋枪”!这是一个足以改变局部战场火力格局的数字!
首批生产的210支“红星37式”经过严格检验和实弹测试后,被油封包装,由师部统一调配,优先装备给了几个主力团的精锐突击连。这些突击连是部队的尖刀,经常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攻坚和渗透任务,对火力的需求最为迫切。
换装仪式在各部队隆重举行。当突击连的战士们领到这支带着弧形弹仓、造型新颖的“快枪”时,都好奇地摆弄着。经过短暂的适应性训练,战士们迅速掌握了半自动射击和快速更换弹仓的技巧,并对这款新枪爱不释手。
很快,实战检验的机会就到了。在一次拔除日军重要外围据点的战斗中,某团突击连承担了主攻任务。这个连刚刚全员换装了“红星37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