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红火景象日盛一日,新设备轰鸣,“八一式”步枪、红星-1迫击炮、红星-37式冲锋枪的生产线如同三条蛟龙,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着利器。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背后,林烽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日益凸显的隐患——技术工人,特别是掌握核心技能的中级技工,开始跟不上了。
设备多了,生产线多了,对能操作、能维修、能带徒弟的技术骨干需求急剧增加。原有的老师傅们几乎是连轴转,一个人当两个人用,年轻学徒虽然热情高,但成长需要时间,青黄不接的现象开始出现。一次,一台精密车床因为一个学徒操作不当出了故障,虽然很快修好,却耽误了小半天的生产,这让林烽下定了决心。
“光靠老同志传帮带,速度太慢了!咱们必须搞正规化的培训,批量‘制造’技工!”林烽在厂务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咱们要自己办学校,开一个‘技工培训班’!”
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但也有人担心。
“办培训班?好是好,可谁来教?教啥?学员从哪来?”后勤老周抛出一连串问题。
“是呀,咱们自己干活还行,当先生讲课,怕是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啊。”一位技术很好的老师傅也有些发怵。
“办法总比困难多!”林烽信心十足,“教员,就在咱们中间找!老周,你管了这么多年物资,各种工具、材料的门清,你来讲基础工具和材料!李师傅,你摆弄了一辈子机床,经验丰富,你来讲机器操作和维护!还有王师傅、张师傅……你们都是宝贝疙瘩,都得把压箱底的本事拿出来!”
他接着规划:“课程嘛,就设三个模块:‘基础工具使用’、‘机器制造与运用’、‘零件加工与武器组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制暂定三个月,既要学理论,更要重实操!”
“学员来源更不用担心!”林烽眼中闪着光,“面向咱们根据地的部队战士和优秀青年招生!部队里有很多心灵手巧的战士,受伤转岗或者有这方面兴趣的,都是好苗子!根据地里的年轻人,更是咱们的未来!”
方案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师部的大力支持。很快,招生简章就下发到了各部队和周边村庄。条件很明确:年龄适中,身体健康,有初小以上文化程度,吃苦耐劳,政治可靠。消息一出,报名者异常踊跃。很多战士听说能去鼎鼎大名的瓦窑堡兵工厂学技术,纷纷写申请;根据地里的年轻后生们也把这视为一条光明的出路。
经过严格筛选,首期技工培训班录取了五十名学员。他们中有扛过枪、负过伤的老兵,眼神沉稳;有刚从学校出来的知识青年,充满朝气;也有土生土长、手脚麻利的农村小伙,朴实肯干。
开班仪式简单而隆重。林烽亲自做动员,他指着身后轰鸣的车间对学员们说:“同志们,你们将来手里拿的,不是普通的锤子锉刀,而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武器!三个月的学习会很苦,但学成的本事,是咱们八路军、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工业脊梁!我希望你们珍惜机会,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李云龙也特意派人送来贺信,信上是他那特有的风格:“林老弟,办培训班这主意好!老子前线就缺会修枪造炮的!好好教这帮小子,等学成了,优先给老子新一团送几个过来!谁学得好,老子赏他半斤地瓜烧!”
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老周、李师傅等几位资深技工承担。起初,这些习惯了闷头干活的老工人站在讲台上,面对下面几十双求知的眼睛,紧张得手心冒汗,话都说不利索。
老周第一次讲“工具分类与保养”,拿着扳手和榔头,比划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这……这扳手,是拧螺丝的……要……要常擦油,不然生锈……”
台下有学员忍不住偷笑。
林烽发现后,没有批评,而是鼓励老师们:“不要怕讲不好!就讲你们最拿手的,怎么干活的,就怎么讲!实在不行,就把课堂搬到车间去,拿着实物讲!”
这办法果然奏效。李师傅把学员带到车床前,一边操作一边讲解,顿时自如多了:“瞧见没?车这根轴,关键是下刀要稳,眼要准,手要跟得上!感觉刀头发颤,就得慢点……”学员们围在机床旁,看得目不转睛,印象格外深刻。
课程设置非常实用。第一阶段“基础工具使用”,学员们学习认识各种扳手、钳子、锉刀、量具,练习最基本的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每天下来,手上磨出血泡是常事。
第二阶段“机器制造与运用”,开始接触简单的机床,学习安全操作规程,了解传动原理,进行基础的车、铣、钻加工。
第三阶段“零件加工与武器组装”,则结合兵工厂的实际产品,学习加工特定的步枪零件,最后甚至要亲手组装一支完整的“八一式”步枪。
教学过程中,趣事不断。有个从主力部队来的班长,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拿起小锉刀加工零件,却笨拙得像狗熊掰棒子,急得满头大汗,嘴里还嘟囔:“这比拼刺刀难多了!”李师傅耐心地手把手教他:“打仗要猛,干活要细!心静下来,手上才有准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