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还沉浸在获得航空器材的兴奋中,一份来自师部情报部门的紧急通报,像一盆冷水,让所有人的心又揪紧了。通报明确指出,日军为了加强对我敌后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很可能在近期投入装甲车等轻型装甲力量!
这个消息在厂务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八路军缺乏有效的反装甲武器,战士们面对鬼子的铁王八,往往只能依靠集束手榴弹冒死靠近爆破,伤亡极大。
“他娘的!小鬼子这是看咱们没有重武器,越来越嚣张了!”李云龙每次回来,听到的都是这种让人憋屈的消息,气得他直拍桌子,“要是有几门战防炮,老子非把他们的铁王八掀个底朝天不可!”
战防炮?以兵工厂目前的条件,想都别想。但坐以待毙绝不是林烽的风格。他眉头紧锁,盯着地图上日军可能活动的区域,大脑飞速运转。必须尽快为部队提供一种简单有效、能对付轻型装甲的反装甲手段!
一天晚上,林烽在翻阅一些零散的国外军事技术资料(多是战前流传进来的过期杂志)时,看到一个模糊的概念——“磁性炸弹”。原理是利用磁铁将炸弹吸附在装甲表面爆炸,穿透装甲。这个想法让他眼前一亮!
“我们没有战防炮,但我们可以造‘贴上去’的炸弹!”第二天一早,林烽立刻召集了研发组和弹药车间的骨干,提出了研发反坦克磁性炸弹的设想。
这个想法相当大胆,甚至有些异想天开。
“磁性炸弹?用磁铁吸上去?”弹药车间主任李大山挠着头,“这能行吗?跑动中能吸得牢?爆炸能炸穿铁甲?”
“是啊,林厂长,”一位老师傅也表示怀疑,“鬼子的装甲车再薄,也有好几毫米厚吧?咱们的炸药威力有限,能不能炸透?”
面对质疑,林烽没有退缩,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勾勒起来:“困难肯定有,但原理是通的!我们可以分几步走:第一,设计弹体。 要保证足够的装药量,弹头形状要利于聚能破甲。第二,解决吸附问题。 用强磁铁制作吸盘,确保能牢牢吸在钢板上。第三,设计引信。 必须要有足够的延迟时间,让投掷的战士能够安全撤离!”
他具体阐述了自己的初步构想:
“弹体,我建议采用铸铁,容易铸造,成本低。直径暂定80毫米,这个尺寸便于携带和投掷。内部装药,至少要150克以上的高爆炸药!”
“磁性吸盘是关键!我们需要找到或者制作磁性足够强的磁铁,安装在弹体底部。吸盘的面积和磁性要经过计算和试验,确保在奔跑和震动中不会脱落。”
“引信必须延迟!我建议延迟时间设定为3秒左右。太短了战士跑不开,太长了鬼子可能把炸弹弄下来。”
思路逐渐清晰,但每一步都充满未知。研发工作立刻启动,代号“铁拳”项目(取意以拳破铁)。
首先是弹体设计和铸造。 80毫米的直径,既要保证装药量,又不能太重。铸造组的老师傅们反复试验模具,力求铸件壁厚均匀,内部光滑,避免出现气孔砂眼影响强度。装药组则精心计算药柱形状,尝试不同的装填密度,以期达到最佳的爆破效果。
最大的难关是磁性吸盘。 兵工厂根本没有现成的强磁铁。林烽带着人想尽了办法:尝试将很多小块磁铁组合在一起,但磁性不够强,吸附力不足;又尝试利用电流磁化铁块,但效果不稳定且需要电源,不实用。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曾经在城里当过电工的一位老师傅提供了一个线索:某些废弃的大型继电器或者发电机里,可能有比较强的永久磁钢!
这个线索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林烽立刻发动全厂,甚至通过地下渠道向周边城镇搜集废弃的电器设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一堆废铜烂铁中,找到了几块从旧发电机上拆下来的、巴掌大的钨钢磁铁!这些磁铁的磁性相当强!
“就是它了!”林烽如获至宝。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磁铁切割、打磨成适合的形状,然后用铸铁铸造一个保护外壳,将磁铁牢牢镶嵌在底部,制成了初步的磁性吸盘。
引信部分相对成熟,借鉴了迫击炮弹的延期药盘技术,将延期时间精确控制在3秒左右。
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攻关,首批十枚反坦克磁性炸弹样品终于制作完成了!这些炸弹看起来有些粗糙,圆柱形的铸铁弹体乌黑发亮,底部镶嵌着圆形的磁铁吸盘,顶部是带有保险销的延期引信,像个带底座的铁罐头。
关键的实弹测试日子到了。测试场地上,竖立着一块从废弃火车上拆下来的10毫米厚的钢板,模拟日军轻型装甲车的装甲。
全厂能抽开身的人都来围观,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李云龙也闻讯赶来,他要亲眼看看这“铁拳头”到底硬不硬。
一名挑选出来的、身手敏捷的保卫营战士担任投弹手。他按照训练要点,拔掉保险销,奋力将炸弹投向十米外的钢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