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各车间,如同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已经习惯了在高速运转中迎来每一个黎明。机器的轰鸣、锻锤的敲击、子弹压装的脆响,交织成一首永不停歇的生产交响曲。但这一天,厂区里的气氛却有些不同寻常。往常埋头苦干的工人们,脸上除了汗水,更多了一份难以抑制的期待和隐隐的骄傲。因为今天,是盘点的日子,是检验他们这几个月来“增产保供应”成果的时刻!
林烽站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看着院子里各车间主任、技术骨干、统计员等人陆续聚集过来,人人脸上都带着点“等着瞧好吧”的神气。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钢铁、火药和汗水混合的特有气味,那是力量的味道。
“同志们!”林烽声音洪亮,带着笑意,“看大家这表情,我就知道,咱们这几个月的汗没白流!今天,咱们就好好算算账,看看咱们这个家,到底攒下了多少‘硬家伙’!”
众人发出一阵轻松的笑声。负责全面生产调度的老周第一个开口,他手里捧着厚厚一摞生产记录本,脸上笑开了花:“厂长,别的先不说,你就说咱们这仓库,都快堆不下了!后勤的老刘昨天还跟我抱怨,说再这么下去,他得带人去后山挖新洞了!”
“哈哈哈!”众人又是一阵大笑,气氛热烈。
林烽大手一挥:“走!咱们别在屋里纸上谈兵了,直接去仓库,眼见为实!”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兵工厂的几座主要仓库和临时堆放点。仓库管理员老刘早就等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大串钥匙,脸上又是自豪又是“苦恼”:“厂长,各位主任,你们可算来了!再不来盘点,我这仓库门都快关不上了!”
打开第一座仓库的大门,一股枪油和木料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排排崭新的“81式”步枪,枪身上的烤蓝在从门口透进的光线下泛着幽冷的光泽,像一片等待出鞘的利剑森林。
步枪车间主任老张挺着胸脯,走上前,如数家珍:“厂长,咱们的‘81式’,从正式量产到现在,剔除初期调试和后期改进影响的产量,累计入库1300支!全部经过防潮处理和严格检验,支支都是好枪!”
林烽拿起一支,拉动枪栓,发出清脆顺滑的“咔嚓”声,满意地点点头:“好!老张,你们车间立了大功!这可是咱们的主力步枪!”
旁边冲锋枪车间的主任不甘示弱,指着旁边一堆用油布盖着的武器:“厂长,看看咱们的‘红星37式’!虽然产量比不上步枪,但也攒了240支了!这玩意儿近战突突起来,那叫一个痛快!”
林烽揭开油布,拿起一支造型紧凑的冲锋枪,笑道:“好!冲锋枪是近战利器,咱们也不能少!”
接着,众人来到专门存放火炮和重武器的区域。这里空间更大,气氛也更显凝重。只见几十门迫击炮如同一个个蹲踞的钢铁巨兽,炮管昂然指向天空。
火炮研发小组的临时负责人(原机修车间主任牛大力代理,因为陈工主要在忙火炮图纸和技术)牛大力,嗓门比谁都大,他拍着一门仿制的82式迫击炮的炮管,发出咚咚的响声:“厂长!瞧瞧!这是咱们照着缴获的样品,一点点抠出来的30门82迫!还有这边,咱们自己设计的‘红星-1’轻型迫击炮,更灵活,更适合山地作战,也攒了45门了!”他得意得眉毛都快飞起来了,“俺老牛以前就知道抡大锤,现在也能跟着造炮了!嘿嘿!”
林烽看着这些凝聚了全厂心血,尤其是火炮小组夜以继日攻坚克难才诞生的迫击炮,心中感慨万千。他拍了拍冰凉的炮身:“大力,干得漂亮!这些炮,到时候够小鬼子喝一壶的!”
炮弹车间的王主任赶紧补充:“厂长,炮有了,炮弹咱也没落下!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弹,咱们库存有700发了!虽然还不够多,但打几场硬仗,能给前线提供有力支援!”
转到重机枪存放点,21挺气冷式重机枪一字排开,散发着强大的威慑力。负责重机枪生产的老师傅话不多,只是用力拍了拍结实的枪身,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是弹药库和爆炸物存放点。这里管理最为严格,由老周亲自汇报:
“手榴弹,库存3000余枚!”
“地雷,各种型号加起来,1800枚!够给小鬼子铺一条‘鬼见愁’的路了!”
“子弹,”老周顿了顿,脸上放光,“复装加新产,累计40万发!”
“还有这些,”他指着一些特制的木箱,“这是咱们根据前线需求,试制成功的50枚反坦克手榴弹!虽然不多,但关键时刻能敲掉鬼子的铁王八!”
“炸药包,2300个!攻坚、破障,少不了它!”
每报出一个数字,人群中就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叹和自豪的议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是老师傅们精益求精的打磨,是年轻学徒们飞速的成长,是像赵永强、刘秀英这样的夜校学员带来的革新活力,也是林烽一次次大胆决策和深入一线的成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