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火炮研发车间里,空气仿佛凝固了,又仿佛在无声地沸腾。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跨越了材料、工艺、设计的重重难关,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要到来了——第一门完全由瓦窑堡兵工厂自主设计、加工、组装的75毫米山炮,即将进行最后的总装!
车间中央,被清扫得一尘不染的空地上,如同等待加冕的部件静静地分列两旁:那根内壁镌刻着完美膛线、泛着冷峻金属光泽和独特镀铬层微光的炮管,如同一位沉默的王者;那套采用“木钢混合、模块轻量化”设计、结构精巧且分量大减的炮架,像是为其量身打造的坚实座驾;还有那厚重的铸铁座板,以及一堆精心加工的高低机、方向机、瞄准具等操控部件。
林烽、陈工、牛大力、赵永强,以及所有参与了火炮研发的老师傅和骨干们,全都围在一旁,眼神热切,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连一向咋咋呼呼的牛大力,此刻也屏着气,瞪大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老天爷……咱们,咱们真要把这些零零碎碎,攒成一门大炮了?”牛大力压低嗓门,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用手肘碰了碰旁边的赵永强。
赵永强手里紧紧攥着最终的总装图纸,手心全是汗,他用力点头,声音也有些发颤:“是啊,牛主任!从拆解那两门破炮,到画出第一张图纸,再到加工出炮管、设计出这轻量化炮架……今天,终于要看到它成型了!”
技术科的陈工,今天特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旧工装,他推了推眼镜,神情是前所未有的严肃和专注。他走到部件前,如同一位即将进行精密手术的主刀医生,再次核对着清单:“炮管,确认;上架、下架、大架,确认;座板,确认;高低机、方向机齿轮组,确认……所有核心部件,齐备,检验合格!”
林烽站在众人前面,目光扫过这些凝聚了全厂心血和智慧的零件,心潮澎湃。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同志们!历史会记住今天!记住我们瓦窑堡兵工厂,将用自己的双手,组装起属于我们八路军、属于中国人民的第一门自制山炮!现在,我命令,总装开始!”
“是!”陈工郑重点头,转身开始指挥。
首先进行的是炮管与炮闩(复进机部分已预先组装在炮管上)与上架的结合。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关系到整门炮的核心稳定性。几个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在陈工的精确指令下,利用车间顶部的吊葫芦,小心翼翼地将沉重的炮管吊起,缓缓移向炮架上方的耳轴位置。
“慢点!再慢点!对准榫槽!”陈工的眼睛紧紧盯着结合部。
“左边再高一丝丝!好!稳住!”牛大力在下面帮着观察,粗声指挥着拉吊葫芦的工人。
现场鸦雀无声,只有吊索轻微的摩擦声和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咔哒!”一声清脆而稳固的金属咬合声响起,炮管耳轴精准地落入了上架的轴承座内!
“好!炮管安装到位!”陈工大声宣布,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接下来是安装高低机和方向机。这些操控部件虽然个头不大,但内部齿轮啮合要求极高,直接影响到火炮射击时的精度和灵活性。赵永强带着几个心细的年轻技工,按照图纸,将一个个齿轮、蜗杆、摇柄仔细安装、调试。
“这个限位卡销一定要卡到位,不然高低射界会出问题!”赵永强一边操作一边提醒。
“方向机的手轮旋转力度要均匀,不能有卡滞感!”陈工在一旁指导。
牛大力看着那些细小的齿轮和螺丝,忍不住咂嘴:“嘿,这玩意儿,比俺家那闹钟还复杂!真是螺丝壳里做道场!”
他的话引来一阵低笑,稍稍缓解了现场的紧张气氛。
然后是将已经连接好炮管的上架,与带轮子的下架、以及那对可以开合折叠的木质主大架进行总装。工人们喊着号子,将部件抬到位,用粗大的钢铁销轴和特制的加强连接件(薄钢板制造)进行固定。
“嘿呦!使劲!对准眼儿啊!”牛大力亲自上手,抡起大锤(垫着木块),“哐哐”几下,将关键销轴砸到位,力道用得恰到好处。
当最后一道连接螺栓被拧紧,整个炮架浑然一体,那对木质大架展开后,显得异常稳固扎实。
最后,将那厚重的铸铁座板安置在炮架下方,作为发射时吸收后坐力的基石。
当最后一个零件安装完毕,最后一颗螺丝拧紧,车间里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场地中央——
一门造型独特、与传统全钢火炮迥然不同、散发着混合材料特有美感的75毫米山炮,赫然矗立在那里!它比常见的同类火炮显得更加“苗条”和“紧凑”,钢铁的冷硬与木质的温润奇妙地融合在一起,炮管昂然指向斜上方,充满了力量感与威严感!
“成了……真的成了……”老木匠马师傅抚摸着那由他亲手参与制作的木质大架,激动得老泪纵横,“俺这辈子……值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