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工作开始了。赵小花戴着白手套,拿起一把游标卡尺,先仔细清洁测量面,然后选取合适尺寸的标准量块,轻轻卡入卡尺的测量爪之间,观察读数。
“这把,读数偏大零点零二毫米,不合格。”她平静地报出数据,旁边的学员立刻记录在案,并给这把卡尺挂上了一个“待调整”的标签。
“这把,合格。”
“这把,偏小零点零一毫米,不合格。”
被判定不合格的量具,被送到旁边的“调整区”,由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极细的油石,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地打磨测量面,然后再送回来复检,直到读数与标准量块完全一致为止。
这个过程,繁琐、枯燥,却容不得半点马虎。
一开始,有些老师傅,尤其是像牛大力这样习惯了凭手感、觉得“差不多就行”的老工人,对此颇有些不以为然。
牛大力看着自己那把跟了他好几年的、上面布满划痕的旧卡尺也被贴上了“待调整”的标签,嘟囔道:“俺这老伙计,用了这么多年都没出过大岔子,咋到你这小丫头这儿就不合格了?”
赵小花也不生气,拿起标准量块和牛大力的卡尺,现场演示给他看:“牛主任,您看,标准量块是50.000毫米,您的卡尺量出来是50.015毫米,差了整整一丝半呢!用您的尺子去量零件,做出来的东西可不就比图纸要求大了吗?”
牛大力凑近了仔细看,挠挠头,没话说了,乖乖地把卡尺拿到了调整区。
也有年轻学徒觉得好奇,围在旁边看热闹,被赵小花抓住机会现场教学:“大家都看清楚了吗?量具就像咱们的眼睛,眼睛要是花了,看东西就不准了。咱们定期校准,就是给眼睛配一副准确的‘眼镜’!”
第一个“量具校准日”忙活了一整天,几乎全厂百分之六十的量具都被检查出存在或大或小的误差,都需要进行调整。虽然耽误了一天生产,但当工人们拿回那些被“精调”过的、读数变得精准无比的量具时,都感觉手里沉甸甸的,多了份责任。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接下来的生产过程中,工人们明显感觉到,加工出来的零件尺寸更加稳定,互换性极大提高。组装线上的修配工作量大幅减少,生产效率不降反升!
月底的质量统计结果出来,连林烽都感到惊讶:零件尺寸误差超标的情况,从之前的百分之十二,骤然下降到了百分之三! 几乎消除了因量具偏差导致的批量质量问题!
在总结会上,林烽高兴地表扬了赵小花和整个技术科:“同志们!看看这数据!‘量具校准日’制度,立了大功了!小花同志心细,发现问题根源,提出了关键建议!这说明,搞生产,不光要肯出力,更要动脑筋,讲科学!”
老张也心悦诚服:“以前总觉得尺子就是尺子,没想到这里头还有这么多门道!这下好了,零件装起来那叫一个顺溜!”
牛大力这回是彻底服气了,他拍着胸脯对赵小花说:“小花同志,以后每月一号,俺老牛第一个把尺子送过来!谁要是不来,俺帮你把他扛过来!”
赵小花被说得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脸上却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一个小小的“量具校准日”制度,如同给高速运转的兵工厂生产体系,拧上了一颗至关重要的“精度保险丝”。它不仅解决了眼前的质量隐患,更在全厂树立起了严谨、精细、尊重标准的科学质量观。瓦窑堡兵工厂的产品质量,在这看似微小的变革中,向着更高的层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赵小花这个名字,也开始被更多人所熟知,成为兵工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