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瓦窑堡兵工厂后山的训练场上,一群战士正吭哧吭哧地搬运着一门75毫米山炮。这门三百多公斤的铁疙瘩需要六个人才能抬动,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得跌跌撞撞。
停!停!带队的老班长喘着粗气喊道,歇会儿!这玩意儿比抬花轿还累人!
正好路过的林烽看到这一幕,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快步走过去,拍了拍沾满泥土的炮管:老班长,这门炮转移一次要多久?
林厂长啊,老班长抹了把汗,从这山头搬到对面山头,少说也得半个时辰!要是赶上鬼子炮火反制,非得挨炸不可!
回到厂里,林烽立即把研发组的人召集起来。他把刚才看到的情形一说,牛大力第一个跳起来:
这事儿我最有发言权!上月去独立团修炮,正赶上他们转移阵地。好家伙,八个人抬一门炮,走一路歇三歇,等到了新阵地,鬼子早跑没影了!
老张若有所思:山炮本来就是为了山地作战设计的,现在这个机动性确实是个问题。
所以,林烽环视众人,我们要给山炮设计一个专用的移动炮架!
移动炮架?小豆子好奇地问,是像马车那样装轮子吗?
比那个要复杂。林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来,要能适应山地地形,要便于携带,还要能快速展开和收拢。
研发工作开始了。第一版设计很快出炉——一个简单的两轮炮架,看起来就像个放大版的板车。
这不行!牛大力一看就摇头,山地路面不平,两个轮子根本推不动!
果然,第一次测试时,这个两轮炮架刚推到山坡上就翻了车,差点把炮给摔了。
看看!我说什么来着!牛大力心疼地检查着山炮,这要是真炮,非得摔坏不可!
第二次设计改为四轮,结果更糟——在狭窄的山路上根本转不过弯来。
接连失败让研发组有些气馁。这天晚上,小豆子一个人在车间里对着设计图发呆,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吱呀吱呀的声音。他探头一看,原来是老乡推着独轮车从山下运粮上来。
小豆子眼睛一亮,独轮车能在山路上走,是不是可以用这个原理?
他连夜画了新图纸:一个可折叠的三点支撑架,前面一个小轮,后面两个可收放的支撑腿。
第二天,当小豆子忐忑地把新设计拿给大家看时,牛大力先是皱眉,随后一拍大腿:妙啊!前面一个小轮便于转向,后面两个支撑腿保持稳定,折叠起来还不占地方!
林烽仔细看了设计图,点头称赞:这个思路很好!不过还要改进。支撑腿要能调节高度,适应不同地形。轮子也要用实心橡胶的,避免被扎破。
新的设计方案确定了,制作过程却困难重重。最大的难题是折叠机构——既要坚固耐用,又要灵活顺滑。
这个铰链老是卡住!负责制作的王师傅抱怨道,要是打仗时打不开,那不是要命吗?
牛大力围着半成品转了几圈,突然说:你们还记得上次修那挺歪把子机枪吗?它的折叠枪托那个销钉设计不错,咱们可以借鉴!
这一提醒让众人茅塞顿开。经过三天改进,一个巧妙的锁紧机构做成了——一按一扭,炮架就能快速展开或收拢。
第一个成品终于做好了。这个移动炮架通体用钢管焊接而成,前面装着一个实心橡胶轮,后面是两个可调节的支撑腿,折叠后只有原来三分之一大小。
测试选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林烽特意请来了独立团的杨团长和他的炮兵连。
老林,你这玩意儿靠谱吗?杨团长怀疑地打量着这个怪模怪样的炮架。
试试就知道!林烽信心满满。
首先测试的是展开速度。按照传统方法,六个人搬运山炮需要十分钟才能就位。而现在,四个人操作移动炮架,只用了两分钟就完成了炮位架设。
有点意思!杨团长来了兴致。
接下来是机动性测试。战士们推着架在炮架上的山炮,在各种地形上行进。平坦路面上可以轻松推行,遇到陡坡时,两个人在前拉,两个人在后推,也比纯人力搬运省力得多。
最精彩的是穿越一片灌木丛。传统搬运需要绕行,而移动炮架凭借灵活的小轮,直接就从灌木间隙中穿了过去。
神了!一个炮兵战士兴奋地说,这比以前快多了!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在模拟炮火转移的测试中,移动炮架展现出了巨大优势。当敌军炮火来袭时,炮兵班迅速收拢炮架,推着山炮转移到新阵地,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五分钟。
漂亮!杨团长激动地拍手,有这个速度,鬼子的反制炮火就追不上我们了!
测试结束后,杨团长拉着林烽的手说:老林,这个发明太好了!能不能先给我们团配发十套?
当然可以!林烽笑道,不过还要听听战士们的使用意见,再做改进。
果然,在实际使用中,炮兵战士们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
这个轮子太小,过沟坎时容易卡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