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六月,天气日渐炎热,瓦窑堡兵工厂的“原料大储存”计划圆满成功,仓库里堆满了足够支撑四个月生产的“硬通货”,全厂上下心里都踏实了不少。然而,林烽的目光早已越过了厂区的围墙,投向了更广阔的战场。原料充足,产能稳定,造出来的精良武器也源源不断送往前线,但他总觉得,这些火力的潜力,似乎还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这天,他翻阅着近期前线战报和武器分发记录,眉头渐渐锁紧。苏婉端着茶水进来,见状问道:“厂长,有什么问题吗?”
林烽指着记录本,沉声道:“苏婉,你看,咱们的八管火箭炮、75山炮、82迫击炮,都是好东西,可分散配属到各个步兵团,每个团能分到一两门就算不错了。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形成不了拳头!遇到鬼子坚固据点或者大规模集团冲锋,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他站起身,在窑洞里踱着步,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越来越清晰:“咱们不能光闷头造武器,还得思考怎么把这些武器更好地用起来!我的想法是,向上级建议,由咱们师(129师)牵头,集中咱们兵工厂生产的大部分重型火炮,组建专门的、成建制的炮兵团!把分散的手指头攥成拳头,关键时刻,能给鬼子来一下狠的!”
苏婉眼睛一亮:“集中使用,形成火力拳头?这个想法很大胆!但是……上级会同意吗?组建炮兵团,需要大量的火炮、弹药、专业人员,还有保卫部队,这可不是小事。”
“事在人为!”林烽语气坚定,“咱们现在有这个家底提这个建议!我这就写报告!”
他伏案疾书,将自己深思熟虑的方案详细呈现在报告中:
核心建议: 集中瓦窑堡兵工厂生产的重型火炮,组建两个加强炮兵团,直属师部指挥。
主要装备构成(每个团):
· 远程压制: 102毫米八管火箭炮(39式-2型) 5具!(提供瞬间面覆盖火力)
· 核心火力: “瓦窑堡式”75毫米山炮 10门!(负责中远程精确打击和攻坚)
· 中程支援: 仿制82毫米迫击炮 20门!(伴随步兵,提供灵活火力支援)
· 近程速射: 轻型62毫米迫击炮 30门!(配备到连排,打击前沿目标)
· 防空力量: 高射机枪 20门!(应对日军空中威胁)
· 警卫力量: 为保卫部队全部换装!配备81式-2型步枪1500支、37式冲锋枪400支、37式重机枪50挺!(确保炮兵阵地安全)
人员规模:每个加强团约4000人,两个团共计8000人。
团长人选建议:一团团长,建议由李云龙同志担任!其指挥风格大胆果决,善于捕捉战机,正适合发挥炮兵集群的突然性和猛烈性!二团团长,请师部酌情选派一位经验丰富、作风稳健的副旅长级干部担任。
报告写完后,林烽召集老张、王老铁、牛大力等人通气。
“啥?组建炮兵团?还是两个?”牛大力一听就瞪大了牛眼,兴奋地直搓手,“好啊!早就该这么干了!到时候万炮齐鸣,那场面,想想都带劲!让李云龙那小子来当团长?嘿嘿,他跟咱厂长对脾气,肯定能把炮打得震天响!”
老张则考虑得更实际:“厂长,这方案好是好,可一下子要抽调这么多重武器,咱们后续的生产供应能跟上吗?还有,保卫部队要换装那么多新枪新机枪,咱们的库存……”
王老铁也咂嘴:“关键是炮,特别是那八管火箭炮和75山炮,咱们攒下点家当不容易啊。”
林烽解释道:“眼光要放长远!这些武器集中使用,发挥的效能可能比分散使用高出几倍!只要能打几个漂亮的歼灭战,缴获的、争取到的时间,远比我们付出的多!至于产能,咱们现在原料充足,技术成熟,只要组织得好,供应不是问题!这也是对咱们生产能力的一次检验和促进!”
大家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纷纷表示支持。
报告通过秘密渠道,以最快速度送达了129师师部。这份极具前瞻性和魄力的建议,立刻在师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和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此方案能极大提升我军的攻坚和野战能力,是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步;反对者则担忧过于集中资源风险大,且抽调如此多的骨干武器会影响其他部队的战斗力。
讨论持续了数日。最终,师长和政委拍板:“林烽同志的建议,很有价值!集中优势火力,形成拳头,符合我军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风险,值得冒!原则上同意组建两个炮兵团!相关人员和装备抽调,立即开始!至于团长人选……李云龙?嗯,这小子是块打硬仗的料,让他来折腾炮兵,说不定真能搞出名堂!二团团长,就让王大山(一位以稳健着称的副旅长)去!”
命令下达,整个129师乃至八路军总部都为之震动!组建直属炮兵团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