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滑入一九四一年的三月。华北的早春,山峦间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料峭寒风依旧刺骨,但在瓦窑堡兵工厂那间最大的、被严格保密的组装车间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激情燃烧的景象。历时数月的艰苦攻关,跨越了从无到有的巨大鸿沟,克服了材料、工艺、技术上的无数艰难险阻,代号“105项目”的终极成果——“41式-1型”105毫米榴弹炮,终于迎来了它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总装!
所有的零部件,都已准备就绪,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在车间内分区摆放,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冽光泽。
那根凝聚了王老铁和锻造车间无数心血、内镗着完美膛线的炮管,如同巨龙的脊梁,沉重而修长,静静地横卧在专用的支撑架上。
那副由老张和李德顺精心设计、通过了严苛稳定性测试的炮架,包括摇架、鞍架、大架、驻锄,以及那复杂而可靠的驻退复进系统,已然组合成一个坚实的基座。
那面成功抵御了47毫米穿甲弹考验、倾角30度的重型钨合金炮盾,像一面巨大的古代盾牌,倚靠在墙边,散发着令人安心的厚重感。
还有那精密的周视瞄准镜、小巧却至关重要的高低机与方向机、以及各种连接件、紧固螺栓……一切都已到位。
林烽站在车间中央,目光扫过这些凝聚了瓦窑堡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心潮澎湃。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车间:
“同志们!经过我们数月的奋战,‘41式-1型’105毫米榴弹炮的所有部件,已经全部通过检验,达到了总装标准!今天,我们就要在这里,用我们的双手,将这颗‘心脏’、这副‘骨架’、这身‘铁甲’和这双‘眼睛’完美地结合起来,让我们自己的‘战争之神’,真正降临于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被精选出来的二十名技术骨干,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有在“榴弹炮专项班”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俊杰。
“总装工作,由我们二十人负责!老周,你带炮管组,负责炮管与摇架、反后坐装置的对接,这是核心中的核心,务必精准!”
“没问题,厂长!这根管子,俺们一定把它安安稳稳地请上座!”老周瓮声瓮气地应道,搓着布满老茧的大手,眼神里全是郑重。
“小豆子(那位在瞄准镜测试中表现出色的年轻技工小陈的绰号)!”林烽看向那个虽然年轻但眼神沉稳的小伙子,“你带青年组,负责炮盾的吊装、固定,以及瞄准镜、高低方向机的安装和初步调试!你们手脚麻利,心要细!”
“是!厂长!保证完成任务!”小豆子挺起胸膛,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但充满了干劲。他身后几个同样年轻的技工也纷纷摩拳擦掌。
“其余人,各司其职,听从老周和小豆子调配!我全程跟进,负责最终校准和验收!”林烽大手一挥,“总装工作,现在开始!”
随着林烽一声令下,沉寂的车间瞬间变成了一个精密而有序的战场。没有震耳欲聋的喧嚣,只有各种工具与金属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以及人们压低声音的交流指令。
第一天,基座稳固。
主要工作是完成炮架下架(大架、车轮、驻锄)的最终连接和调平。巨大的炮架部件在简易吊装设备的辅助下,被小心翼翼地移动、对位。
“左边,再来一丝丝!好!稳住!”
“水平尺!看看气泡偏不偏!”
“这个螺栓,必须按照对角线顺序,分三次拧紧到规定力矩!”李德顺在一旁亲自监督,不放过任何细节。
一天下来,一个稳固、水平、坚实的炮架基座,如同巨兽的脚掌,牢牢地“抓”在了车间的地面上。
第二天到第四天,核心对接。
这是最考验技术和配合的阶段——将数吨重的炮管与摇架、反后坐装置精确对接。老周带着几个膀大腰圆的老师傅,操作着葫芦吊和滚木,一点点地将粗壮的炮管挪移、抬起。
“慢!慢!都给我把眼睛瞪圆了!”老周额头青筋暴起,声音嘶哑,“对准摇架上的耳轴孔!千万不能磕着碰着!”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看着那巨大的炮管缓缓靠近摇架。几个老师傅用撬棍进行着微米级的调整。
“进了!感觉对了!”一个老师傅喊道。
“穿轴!”老周怒吼。
一根粗大的耳轴被小心翼翼地推入炮管和摇架的连接孔中,“咔嚓”一声轻响,标志着最核心的部件结合成功!
“噢!!!”现场爆发出一阵低沉的欢呼,但很快又被接下来的工作压了下去。紧接着是反后坐装置(驻退复进机)与炮管、摇架的复杂连接,液压管路、复进簧的调整……每一步都牵动着人心。林烽几乎寸步不离,拿着图纸和测量工具,反复确认每一个接口的精度和状态。
第五天,披挂重甲。
轮到小豆子的青年组大显身手了。那面沉重的炮盾被专用的吊带稳稳吊起,缓缓移向炮架前部的连接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