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太行山,万物生机勃发。瓦窑堡兵工厂里,一场关于人才评价体系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这天清晨,林烽在巡视总装车间时,注意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年轻技工小陈正对着一个57mm反坦克炮的炮闩发愁,而旁边的高级技工老赵却因为要去修理一台普通车床而被临时调走。
厂长,这样不行啊!老周趁着休息间隙,凑到林烽身边低声道,现在咱们厂里,能修车床的会修车床,能造炮管的却也得去修车床。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唐忠祥正好拿着生产报表经过,闻言推了推眼镜:数据显示,高级技工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在处理普通技术问题。这对特种武器生产确实是个浪费。
王老铁刚从炼钢车间过来,抹了把汗插话道:要我说,就得专门培养一批专门造炮的技工!就像古代铸剑师,一辈子就钻研这一门手艺!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划过林烽的脑海。他立即召集各车间负责人开会,在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同志们,我建议在现有的技工评级体系上,新增一个特种武器技工等级!
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新颖的想法吸引住了。
老周第一个反应过来:特种武器技工?意思是专门造重武器的技工?
没错!林烽站起身,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新的评级体系,普通技工分三级,高级技工之上,设立特种武器技工。要获得这个称号,必须能独立完成57mm炮管加工,或者122mm加农炮炮架组装!
唐忠祥立即拿出计算尺开始计算:按照这个标准,全厂目前可能只有不到二十人能达到要求。
要的就是精益求精!王老铁拍案叫好,这就像打铁一样,百炼才能成钢!
消息一传出,整个兵工厂都沸腾了。年轻技工们跃跃欲试,老师傅们则暗自较劲。谁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个称号,更是技术和地位的象征。
为了制定考核标准,林烽组织了一个特别小组。唐忠祥负责理论考试部分,老周负责实操考核,王老铁则负责材料知识测试。
理论考试是不是太难了?老周看着唐忠祥出的试卷直皱眉头,这些微分方程,连我都看不懂!
唐忠祥推推眼镜,认真地说:要造好炮,必须懂理论。炮管壁厚与膛压的关系,这要用到高等数学知识。
王老铁倒是很实在:我这一关简单,能分辨出各种特种钢的材质,知道热处理温度就行!
最难的还是实操考核。林烽亲自设计了考核项目:要求考生在八小时内,独立完成一根57mm炮管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全过程,精度必须达到设计标准。
第一次模拟考核时,五个自告奋勇的高级技工全军覆没。
完了!光是一个深孔钻我就用了六小时!一个老师傅垂头丧气地说。
年轻的小陈更惨,在加工膛线时操作失误,直接把炮管给报废了。
厂长,这个标准是不是定得太高了?老周看着一地的废料,心疼不已。
林烽却毫不退让:高?前线的战士能用我们造的炮保住性命,这个标准一点都不高!
就在这时,一直在旁观的沈泉突然插话:厂长,我有个想法。能不能先搞个特训班?就像我们部队训练神枪手一样,集中培养!
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第一期特种武器技工特训班很快开班,二十名优秀技工入选。林烽亲自担任班主任,唐忠祥、老周、王老铁分别授课。
特训班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早晨是唐忠祥的理论课,下午是老周的实操课,晚上还有王老铁的材料学讲座。
第一天理论课,唐忠祥在黑板上写满了微积分公式,底下坐着的技工们个个目瞪口呆。
唐工,咱们就是些大老粗,这些弯弯绕绕的公式,实在看不懂啊!一个老技工忍不住抱怨。
唐忠祥扶了扶眼镜,突然换了一种讲解方式:大家打过枪吧?子弹出膛后为什么是抛物线?这就是微积分要解决的问题。造炮也是一个道理,要计算弹道,就要懂这些公式。
这么一比喻,大家顿时觉得亲切多了。林烽在窗外看到这一幕,满意地点点头。
实操课上,老周使出了看家本领。他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用最朴实的语言传授给学员们。
加工炮管,最重要的是手感。老周示范着操作,就像老中医号脉,手上的感觉很重要。进刀太快会震刀,太慢又影响效率。
王老铁的材料课更是妙趣横生。他抱来一堆各种钢材,让学员们蒙上眼睛,仅凭手感分辨材质。
这是铬镍钢,手感特别沉。
这是锰钢,敲击声音清脆。
这是普通碳钢,硬度最低。
最精彩的还是实战考核。考场设在新建的特种加工车间,十台经过改装的专用机床一字排开。考核现场,林烽特意请来了总部兵工部的领导观摩。
第一个上场的是老赵。作为厂里最资深的技工,他沉稳地走到机床前,仔细检查了每一个部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