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太行山,春意正浓。瓦窑堡兵工厂的主车间里,林烽正对着墙上的生产进度表皱眉。虽然反坦克炮的月产目标已经达成,但整个厂区都处在超负荷运转的状态。
厂长,再这样下去可不行啊!王老铁擦着满头大汗走进来,特种钢供应跟得上,可加工能力快到极限了。老周的总装车间昨天又加班到半夜。
唐忠祥推着眼镜,手里拿着一叠报表:数据显示,主厂区的设备利用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二,远超安全红线。特别是炮管加工工序,已经出现排队现象。
老周拖着疲惫的步伐进来,直接瘫坐在椅子上:厂长,得想个办法。今天又有两个老师傅累倒了,再这样连轴转,非出大事不可。
林烽的目光缓缓移到墙上的卫星加工点分布图上,突然眼睛一亮:同志们,咱们是不是把宝贝都给忘了?
宝贝?什么宝贝?王老铁疑惑地挠头。
这八个卫星加工点啊!林烽拿起教鞭,在分布图上画了个圈,北坡、东河、西洼、南坪...这些点现在还在生产常规武器零件,太浪费了!
唐忠祥立即明白了:厂长的意思是,把反坦克炮的部分零件外包给卫星加工点?
不是外包,是专业化分工!林烽兴奋地在图纸上比划,你们看,北坡和东河加工点都有改良过的深孔钻床,完全可以承担炮管粗坯的加工。
老周猛地坐直身子:对啊!我怎么没想到!他们的设备还是去年咱们帮着改造的!
王老铁却有些担心:卫星加工点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能保证质量吗?
所以要因材施用!林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起来,北坡、东河负责炮管粗坯;西洼、南坪专门制作特种钢螺栓;其他四个点生产瞄准装置零件。主厂只负责精加工和总装!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所有人都振奋起来。唐忠祥立即开始计算:如果分工合理,预计可以分流主厂百分之四十的产能压力。
事不宜迟!林烽一拍桌子,老周,你立即通知各卫星加工点负责人,明天一早开会!
第二天清晨,兵工厂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八个卫星加工点的负责人。这些原本都是附近村庄的能工巧匠,现在都成了八路军兵工体系的重要一环。
北坡点的老赵第一个发言:厂长,听说要让我们加工炮管?这可是一级部件啊,我们...能行吗?
怎么不行?林烽笑道,去年你们加工的步枪枪管,合格率不是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了吗?
东河点的负责人大刘搓着手说:炮管和枪管可不是一个级别啊!光是重量就差了十几倍!
所以要给你们升级设备!林烽示意唐忠祥展开图纸,老唐设计了新的炮管固定夹具,专门配合你们现有的车床使用。
唐忠祥推推眼镜,认真讲解:考虑到各加工点的设备条件,我们决定采用分段加工法。你们只需要完成粗加工,精加工还是留在主厂。
西洼点的老王松了口气:这个办法好!我们负责做毛坯,主厂来精修,既分担了压力,又保证了质量。
林烽接着分配任务:西洼、南坪两个点,专门制作炮架连接件。特别是这些特种钢螺栓,要求精度很高。
南坪点的老李拿起样品螺栓,在手里掂了掂:这螺栓用料真扎实!比普通螺栓重一倍还多。
那是!王老铁自豪地说,这可是特制的铬镍钢,一颗螺栓能承受三吨的拉力!
剩下的四个加工点则被分配生产瞄准装置零件。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则要求极高。
瞄准镜的镜片座公差不能超过零点零一毫米。唐忠祥特别强调,这对加工精度是极大的考验。
一个年轻负责人面露难色:唐工,我们那最精密的车床也只能做到零点零五毫米啊!
这个不用担心。林烽早有准备,主厂会给你们配备新研制的精密夹具,配合普通车床就能达到要求。
会议结束后,各负责人带着新任务和新技术回到各自的加工点。改造工作立即展开。
在北坡加工点,老赵带着工人们安装新的炮管固定架。这个由唐忠祥设计的夹具巧妙地利用杠杆原理,让普通车床也能稳定加工长达四米的炮管粗坯。
都小心点!这可是一级设备!老赵亲自监督安装,有了这家伙,咱们也能造大炮了!
第一次试加工时,所有人都紧张地围在车床旁。当第一根炮管粗坯顺利完成时,老赵激动得直接跪在了地上:祖宗保佑!咱们北坡村也能造炮管了!
在东河加工点,大刘遇到了麻烦。由于电力不稳,车床转速时快时慢,加工出的炮管内壁出现细微的波纹。
这可咋整?大急得直跳脚,总不能靠天吃饭啊!
消息传到主厂,林烽立即带着技术团队赶到。观察了半天,林烽突然问:大刘,你们村是不是有个废弃的水力磨坊?
有是有,可那玩意儿早就不能用了。
带我去看看!林烽眼前一亮。
在长满青苔的老磨坊里,林烽发现了宝贝——一套完整的水轮机传动机构。经过简单改造,这台百年老设备重新焕发生机,为车床提供了稳定的动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