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1型”坦克命名的激动还未平息,一个更让人心潮澎湃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整个瓦窑堡乃至周边的村落——这辆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自主坦克,将在今天,进行首次公开的野外行驶测试!测试路线,将从兵工厂总装车间出发,绕行瓦窑堡主要街道,最后前往后山专门清理出的测试场,进行更复杂的机动性能展示。
消息一出,整个瓦窑堡沸腾了!天刚蒙蒙亮,得到消息的群众——工人、家属、附近村庄的农民、甚至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和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娃娃,就从四面八方涌来,将兵工厂大门外通往镇中心的主干道两侧,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翘首以盼,脸上洋溢着过节般的喜悦和好奇,都想亲眼看看这传说中的“铁王八”、“自己家的坦克”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维持秩序的战士们手拉着手,才勉强在激动的人群中留出一条狭窄的通道,气氛热烈得如同滚开的锅水。
上午九时整,在无数道期盼目光的注视下,瓦窑堡兵工厂那扇厚重的大门,在“嘎吱”声中,被缓缓推开。
首先传来的,并非震耳欲聋的轰鸣,而是一阵低沉、有力、仿佛从大地深处传来的“嗡……” 的震动声。这声音沉稳而内敛,带着一种金属特有的质感,让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
紧接着,一个土黄与草绿迷彩相间的、棱角分明的钢铁巨兽,如同从沉睡中苏醒的史前生物,缓缓从门洞的阴影中驶出,第一次将它完整、威严的雄姿,暴露在阳光下和万千民众面前!
“出来了!出来了!”
“我的老天爷!这么大!”
“快看那炮管子!真粗啊!”
人群瞬间爆发出震天的惊呼和议论声,所有的目光都被这钢铁造物牢牢吸引。
驾驶“太行-1型”进行首秀的,是精心选拔出的坦克车组。车长兼炮手是参加过多次战斗、心理素质极好的老兵赵大勇,驾驶员则是厂里对机械最有悟性、反应最快的年轻技工小刘。两人穿着崭新的坦克兵制服(临时赶制的),头戴坦克帽,神情既紧张又无比自豪。
坦克履带碾过兵工厂门口夯实的三合土地面,发出“咔嚓、咔嚓、咔嚓……” 均匀而富有节奏的金属摩擦声。这声音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刺耳,反而带着一种沉重、稳定、令人心安的力量感。V12柴油发动机在低转速下平稳运行,排气声低沉而顺畅,显示出极佳的状态。
林烽、荣克、彭家蒙等所有工程师和主要干部,都跟在坦克后方不远的地方,他们的心也同样提到了嗓子眼,密切注视着坦克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坦克缓缓驶上瓦窑堡的主要街道。它的出现,引起了更大的轰动。
· 道路两旁的群众挥舞着能找到的一切——帽子、头巾、甚至小旗子,发出海啸般的欢呼。
· 孩子们兴奋地跟着坦克跑,试图去摸那宽大的履带,又被大人笑着拉回来。
· 老人们眯着眼,喃喃自语:“活了这么大岁数,头一回见着咱们自己造的大家伙……值了,值了!”
· 甚至有老乡把准备过年放的鞭炮都拿了出来,噼里啪啦地炸响,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坦克沉稳地前行,速度逐渐提升到十五公里左右。驾驶员小刘小心翼翼地操控着,感受着方向盘(采用了部分卡车技术)传来的力度和底盘扎实的反馈。宽履带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即使在不甚平整的土石路面上,车体也没有过大的晃动。复合悬挂系统有效地吸收了路面的颠簸,让乘坐体验远超众人的预期。
“看!它转弯了!”有人大喊。
只见坦克在一个十字路口,履带差速转动,车体以一个比想象中灵活得多的姿态,平稳地完成了转向,引得一片叫好。
绕行镇中心一周后,坦克驶向了后山的测试场。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山坡上、空地上,都站满了围观的人群。
更精彩的表演开始了!
在测试场空地上,坦克开始加速,发动机的轰鸣声变得高亢起来,排气管冒出淡淡的青烟。
“提速了!好快!”人们看着那钢铁身躯快速移动,发出惊叹。
最大速度测试,在直道上,坦克飙出了接近四十公里的时速,卷起一路烟尘,气势惊人!
接着是原地旋转。车长赵大勇操作液压助力方向盘,只见这十几吨重的大家伙,以其一条履带为轴心,另一侧履带反向驱动,竟然如同舞蹈般,灵巧地完成了360度原地转向!那“丝滑如德芙”的转向能力,让即使参与研发的工程师们都忍不住鼓掌叫好。围观群众更是看得目瞪口呆,他们无法理解这铁疙瘩怎么能如此灵活。
爬坡测试。坦克面对一个三十多度的土坡,毫不畏惧,发动机发出有力的低吼,宽大的履带紧紧抓住地面,稳稳地、几乎不见吃力地就爬了上去!充分展示了其强大的扭矩和优秀的牵引性能。
越障测试。一道模拟堑壕和矮墙的障碍出现在面前。坦克调整角度,利用其良好的接近角和离去角,先是车头抬起,然后整个车体顺势压下,履带碾过矮墙,平稳通过!复合悬挂系统保证了车体在跨越障碍时的平稳,没有剧烈的撞击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