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1型”坦克的陆续下线和新生的装甲排展现出强劲战斗力,让瓦窑堡上下欢欣鼓舞。然而,林烽的思维早已超越了坦克本身,投向了更深远的问题——战场保障。他深知,这钢铁巨兽虽然威武,但结构复杂,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出现故障在所难免。如果不能及时修复,这些宝贵的战争资产就可能沦为无法移动的钢铁棺材,甚至被敌人俘获或摧毁。
“我们必须让咱们的‘铁王八’有自己的‘随身大夫’!”林烽在后勤保障专题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要组建一支专门的坦克移动修械队,配备最得力的技工和最必要的工具零件,像影子一样跟着装甲排行动,确保它们在战场上受了‘伤’能第一时间得到‘治疗’!”
这个任务落在了经验丰富、处事沉稳的杨勇肩上。他深知责任重大,立刻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
“移动修械队”的骨架:人员与装备
· 精兵强将的选拔: 人员是核心。杨勇没有直接从成熟技工中抽调,以免影响紧张的生产任务。他将目光投向了瓦窑堡自己创办的军工夜校。这里培养的学员,既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对军工技术充满热情,是可塑性极强的生力军。他亲自面试,从夜校第二届毕业生中,选拔了十名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身体素质好、政治过硬的优秀学员,作为移动修械队的首批骨干。
· “百宝囊”般的装备配置:
· 运输载体: 修械队的核心机动力量是两辆经过改装的、加装了钢板和弹簧的骡马大车(兼顾越野和载重,比汽车更适应复杂地形且不依赖油料)。车上覆盖着防水帆布。
· 便携工具库: 老周的机加工车间为修械队量身打造了一套多功能便携工具箱。里面不仅有各种规格的扳手、钳子、螺丝刀、锤子,还有特制的重型扭力扳手(用于底盘和炮塔螺栓)、长柄套筒(用于深处作业)、液压千斤顶和简易龙门架(用于顶起坦克或吊装重型部件)、甚至还包括了电烙铁、万用表等基础电工工具。这些工具大多用耐磨的皮革或帆布包裹,分门别类,固定牢靠,防止颠簸散落。
· 关键备用零件: 根据坦克在测试和训练中最常出现的故障点,杨勇拟定了一份精炼的备件清单:
· 行走系统: 备用履带板、履带销、诱导轮和负重轮的橡胶缓冲圈(尝试用浸油硬木和皮革复合替代部分)、扭力轴。
· 动力传动: 精选的火花塞(针对启动电机和发电机)、高压油管、风扇皮带、离合器片、关键的传动齿轮(如变速箱一轴齿轮)。
· 电气系统: 保险丝、灯泡、启动电机碳刷、部分规格的导线。
· 通用件: 各种规格的高强度螺栓、螺母、垫圈,以及密封胶垫、润滑油和冷却液。
这些零件被精心包装,贴上标签,整齐地码放在特制的木箱里,固定在马车上。
“魔鬼式”培训:从学员到“战地医生”
选拔出来的十名学员,立即投入了杨勇团队设计的“魔鬼式”强化培训。
· 理论深化与故障树分析: 荣克、田方、彭家蒙等专家轮流上阵,不再讲泛泛的原理,而是聚焦于常见故障模式、原因分析及应急处理方案。他们绘制了详细的“故障树”图表,让学员们学会像侦探一样,从现象(如发动机异响、履带脱落、炮塔卡滞)出发,层层推理,快速定位可能的原因。
· 拆装盲训与极限操作: 培训在训练场和车间同步进行。学员们被要求蒙上眼睛,仅凭触觉快速拆卸和组装坦克的某些关键部件,如负重轮、高压油泵、炮闩机构,以锻炼他们在夜间或视线不佳条件下的维修能力。他们还练习在模拟战场环境的嘈杂、震动和短暂时间窗口内,完成诸如快速更换履带板、抢修受损油管等操作。
· “听诊”与“问切”: 杨勇特别强调“望闻问切”。他让学员们趴在运转的坦克发动机旁,仔细倾听不同故障状态下的声音差异(气门响、轴承磨损、爆震);让他们观察排气颜色判断燃烧情况;让他们用手触摸变速箱外壳感受温度异常。这些“土法”诊断技巧,在未来缺乏检测设备的战场上将至关重要。
· 野外综合演练: 培训后期,修械队与装甲排进行了多次合练。坦克车组会故意制造一些“故障”,然后由修械队在规定时间内前出诊断和修复。从判断“敌情”、选择接近路线,到现场勘查、制定维修方案,再到实际操作、恢复战力,完成一整套流程。
初露锋芒:“铁王八”与它的“影子”
一个月后,移动修械队迎来了第一次伴随装甲排野外拉练的检验任务。
拉练途中,“太行-102”号坦克在通过一片崎岖石滩时,左侧一条履带因履带销断裂而脱落,庞大的车体瞬间瘫卧在地。
坦克车长立刻通过步话机呼叫:“修械队!修械队!102号左履带脱落,请求支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