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瓦窑堡兵工厂的重心已然彻底转向重武器领域。“太行-1型”坦克的生产线如同上了发条的钟表,运行得日益平稳顺畅。薛家沟发动机中心稳定输出着澎湃的动力,炮弹车间保证了充足的“弹药”,移动修械队则为这些钢铁巨兽提供了贴身的“医疗保障”。整个基地沉浸在一片有序而高效的轰鸣声中,昔日的攻坚克难,已化为今日按部就班的熟练操作。
然而,真正的创造者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就在这看似平稳运行的背景下,一天傍晚,火炮专家杨勇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宿舍休息,而是径直来到了林烽那间永远亮着灯的办公室。
“林厂长,还没休息?”杨勇敲门进来,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思索和跃跃欲试的神情。
林烽正伏案研究一份关于延长油田地质结构的资料,闻声抬起头,看到是杨勇,便笑着放下笔:“是老杨啊,来得正好。我正琢磨这石油的事儿呢。怎么,找我有事?”
杨勇走到桌前,没有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技术专家特有的认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厂长,咱们的坦克生产线现在已经稳定了,月产五台的目标眼看就能持续实现。我在想……是时候启动那个新项目了。”
“哦?”林烽身体微微前倾,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哪个新项目?”
“就是您之前提过的——自行火炮!”杨勇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用咱们现成的、成熟的‘太行-1型’坦克底盘,去掉炮塔,在上面安装一门威力更大的122毫米榴弹炮!打造一款能够紧跟装甲部队推进,随时提供重火力支援的攻坚利器!”
他越说越激动,随手拿起林烽桌上的粉笔,就在旁边的小黑板上画起了简图:“您看,底盘是现成的,机动性、防护性都有基础保障。122榴的威力远超105榴,拆解鬼子的永久性工事效果更好!关键是解决了重炮机动性的老大难问题!咱们的坦克在前面冲,自行火炮就在后面跟着,指哪打哪,省去了繁琐的牵引、放列、撤收时间,战术灵活性是质的飞跃!”
林烽看着黑板上那虽然简陋却思路清晰的示意图,听着杨勇充满激情和信心的阐述,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又不出所料笑容。他等这一刻已经很久了。他知道,当他的工程师团队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生产任务,而是开始主动思考、主动规划下一代装备时,瓦窑堡才真正拥有了持续创新的灵魂。
“好!老杨!正合我意!”林烽猛地一拍大腿,站起身,走到杨勇身边,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知道,你们迟早会走到这一步!不满足于现状,主动寻找新的挑战,这才是咱们瓦窑堡工程师该有的样子!”
他收敛了笑容,目光变得坚定而充满信任:“这个项目,我全力支持!你们放手去干!需要什么资源,优先调配!遇到什么难题,咱们一起攻关!我给你们保驾护航!”
有了林烽这句铿锵有力的承诺,杨勇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的干劲和责任感。
自行火炮研发的序幕就此拉开。
杨勇迅速召集了荣克(负责底盘适应性评估)、田方(负责悬挂与行走系统加强)、彭家蒙(负责战斗室结构与装甲布局)、李均(负责火炮安装基座及关键承力部件材料)组成核心研发小组。他们没有再像研发坦克初期那样感到措手不及和压力山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条不紊、充满自信的探索氛围。
首要难题:底盘与火炮的“联姻”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122毫米榴弹炮那远比105毫米坦克炮凶猛得多的后坐力。
· 底盘强化论证: 荣克和田方带着数据,仔细核算现有坦克底盘在承受122榴极限后坐力时的应力分布。“主梁必须局部加强,”田方指着图纸,“特别是火炮安装基座下方的区域,需要增加厚度和辅助支撑结构。悬挂系统倒是因为咱们原本就为山地优化,冗余度较高,可能只需要微调。”
· 高效制退系统设计: 杨勇的核心任务。他提出了一套复合制退方案:首先,为122榴炮身管加装一个高效的双室炮口制退器,利用炮口燃气反向冲击,消耗掉至少百分之三十的后坐能量。其次,设计一套更粗壮、行程更长的液压式制退复进机,确保剩余的巨大能量能被平稳、迅速地吸收和释放。他甚至构思了在射击时,车体底部可自动液压放下的大型铲状驻锄,将部分后坐力直接传导至地面。
· 战斗室布局与重心平衡: 彭家蒙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固定式的上部战斗室。他放弃了复杂的旋转炮塔,采用了一个三面开放(顶部、后方、部分侧面)、正面和主要侧面带有倾斜装甲防护的固定战斗室。这样既减轻了重量,降低了重心,也为火炮的巨大后坐行程留出了空间,更重要的是简化了结构,便于快速生产。“咱们这叫‘突击炮’思路,”彭家蒙解释道,“专注于正面突击和火力支援,牺牲部分射界,换取结构简单和火力强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