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荒地的天空被阴云长久笼罩,短短时日,竟有两人被当作现行反革命枪毙,还有一人在马卫东家街门上绝望自缢。这情形,令上级公安部门对龚志兵的所作所为起了疑心。
1971 年深秋,碧空如洗,暖阳和煦。几个身着便装的身影,步伐沉稳地踏入大队部。龚志兵与马书记领着一众村干部,快步迎至院中,脸上堆满热情的笑容。为首之人是张振清,年近五旬的他,现任黄龙关地区公安局副局长。他身姿挺拔,相貌堂堂,唇红齿白间透着英气,一双慧眼精光闪烁,两弯浓眉下藏柔情,周身散发着令人信赖的威严。
村干部们热情招待工作组,马友志将韩科唤至大队,指着张振清问:“你瞧瞧这人,可还有印象?” 韩科上下打量,缓缓摇头:“不,不认识。” 心中暗自纳闷,若素不相识,马书记唤他前来所为何事?正思忖间,张振清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里满是激动:“老兄!27 年前,是你救了我的命啊!一晃二十多年未见,难怪你认不出,如果是在大街上重逢,我怕也难第一时间将你认出!”
韩科定睛细看,猛地反应过来:“是了!就是 27 年前突然闯进我家院子的年轻八路军!” 他难掩激动:“你怎的又来咱们村了?” 马友志在旁笑着解释:“如今人家可是黄龙关地区公安局的副局长!此番来咱村,要住些日子,专为给你们落实政策。” 韩科仍有些不敢置信,自己这个地主身份,竟能与公安局长同桌共餐?在马书记的再三挽留之下,他才忐忑应下。
麻荒地的村民们听闻韩科要与公安局副局长一同吃饭,顿感新奇。有人觉得理所当然,毕竟韩科是副局长的救命恩人;也有人私下议论纷纷,揣测这背后的缘由。
夜幕降临,学校院里灯火通明,一场特殊的社员大会即将召开。此次会议选址在学校院里而非操场的台子上,是张振清的提议。他目光柔和,语气亲切:“站在高高的台子上,总觉得与台下的乡亲们隔得远了,少了几分亲近。” 马友志望着他说话时真诚的眼神,尤其是那句 “乡亲们”,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深知,这位副局长是真真正正把麻荒地的百姓当作亲人。
马友志满心激动,赶忙吩咐牛步太:“你找些人来,把会场好好布置一番。多装几盏亮灯,再把各教室的凳子搬出来,让大伙坐得紧凑些。”
消息早已在村里传开,村民们盼着见见这位被地主韩科救过的八路军,如今的公安局副局长。会议还未开始,院内已挤满了人。踏入会场的那一刻,众人只觉与往日大不相同,就连天上的星月,似乎比平日更加明亮,院子里的空气也格外清新,沁人心脾。
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张振清身上,在他们眼中,这可是个 “大官”。只见他身材高大,方脸阔额,一身整洁的绿色军装更衬他英姿飒爽。虽已年近半百,依旧身姿矫健,乌发整齐,不见多少岁月痕迹。那张饱经沧桑的面庞上,一双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凝视着台下的乡亲们,和蔼的面容下蕴藏着无尽的力量。
张振清开口了,声音温和而有力:“乡亲们,或许有人已经知晓,我并非第一次来咱村。27 年前,我初到此处,年仅 20 岁,遭遇生死危机,是韩科大哥救了我,让我捡回一条命。此次再来,一是为了工作,二是为了答谢我的救命恩人,三是想来看看大家。” 这番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众人皆被他知恩图报的情谊所打动。以往在大家的印象里,搞公安的人都是冷峻严苛,可张振清的一番话,让他们对这种认知产生了动摇。
紧接着,张振清继续说:“大家或许会疑惑,八路军向来要消灭地主富农,那地主又怎会救八路军?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但这事就实实在在发生过,我是亲历者,谁也无法否认。这说明什么?说明世间万物并非一成不变。韩科虽是地主,可他同样是中国人,抗日时期,咱们中国人就是一家人!” 村民们听着,若有所思地点头。
随后,张振清援引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语录和文章,结合国内外形势,向大家详细阐述对阶级敌人 “给出路” 的新政策。“就拿张北县来说,” 他举例道:“有个潜伏多年的国民党特务,在新政策感召下,主动到公安机关坦白。我们认定他是可以改造的,没有逮捕他,而是让他在村里接受贫下中农监督改造。如此一来,这个原本危险的‘定时炸弹’,不仅暴露无遗,还弃暗投明,这对咱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是大有益处。”
他稍作停顿,喝口水,又讲起德归机械厂的例子:“厂里有个特务分子,解放初被捕,69 年春刑满释放。厂里没有歧视他,还恢复了他的工作。他身体不好,饱受病痛折磨,家中又没钱医治,厂里二话不说,拿出 20 块钱让他去看病。可社会上总有偏激之人。一次,老人带着儿子去食堂吃饭,有个服务员竟直接把他的饭菜倒掉。老人的儿子气愤不已,众人也纷纷指责,那服务员理直气壮:‘这老东西解放前是恶霸、是特务,剥削残害百姓,如今好不容易翻身解放,谁给他饭吃,谁就是阶级敌人!’老人的儿子反驳说:‘就算是要枪毙的人,也得让人吃饭吧!你拿阶级敌人吓唬谁?快赔我们饭菜!’那服务员不依不饶:‘对待阶级敌人,就得专政,怎能用饭菜招待?不赔!不仅不赔,还要把这反动老头赶出去!’后来单位领导知晓此事,对服务员进行了批评教育,老人才得以正常用餐。再后来老人病重,厂里派人照顾,及时送医治疗。老人深受感动,决心为工厂出力。他本就是厂里的技术员,掌握着关键技术,以往有所保留,这次倾囊相授,助力工厂攻克技术难题,产量、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