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已毕,稻谷归仓,七十二社齐聚婺州边界,议设“总义仓”。
此仓非为一时赈济,实乃长策:丰年纳粮,荒年放赈;南米北运,互为支应。
然事将成,却卡于一关——无官印。
粮契无人敢认。
临安各大粮行闭门不纳,商贾冷笑:“朝廷文书尚需骑缝章、火漆封,你们拿张白纸写个数,也叫凭据?”
众社首脑愤懑,有欲叩阙上书者,有欲强押粮车入市者。
唯有张阿艾静坐檐下,手中摩挲着一件旧衣袖口,那上面,是前些日子妇人们依“理衣”纹样绣出的暗纹渠图。
他不怒,亦不争。
次日清晨,他召集各社妇人,聚于溪畔老槐之下。
取麻绳数十捆,分三色:青、褐、白。
又教众人结法二式:一曰“三湾结”,形如流水回环,主粮储之信;一曰“九井扣”,九股交缠如井田界,定兑期不误。
每结之中,皆藏薄竹片,刻三字:社名、粮数、兑期。
绳结即印,竹片为文,不落一字于纸,却比朱批更难篡改——因结法只传妇孺,外人不解其序,拆则乱,乱则废。
“这便是我们的印。”张阿艾将第一个“三湾结”悬于村口木架之上,面向四方来路。
七日后,他独身赴临安,直入最大粮行“丰年堂”。
掌柜见一布衣携绳而至,哄堂大笑:“哪里来的野民,拿草绳当印信?莫非以为我们账房是瞎的?”
张阿艾不语,只将那枚青绳所结“三湾”挂于柜前铜钩,竹片朝外,字迹清晰。
而后转身离去,不留一言。
翌日辰时,婺州商队抵临安,为首者取同款“三湾结”前来兑粮。
掌柜疑而查对,竟发现竹片所记社名、粮数、日期,与昨日所挂之结分毫不差!
再查库存,确有该社前日入库记录。
只是此事未报官府,未经税司,竟已闭环自通。
满堂哗然。
第三日,又有三支商队持不同颜色绳结前来交易,皆能准确对付,无一错漏。
甚至有灾年预存之“赈粮结”,到期自动流转至缺粮州县,由妇人亲手交付里正。
掌柜终于动容,召账房彻查七日往来,竟得出一句惊心之论:“此绳胜纸——纸可伪,绳难改;纸在官手,绳在民心。”
自此,“绳印”二字悄然传开。
江南诸地,凡七十二社辖境,百姓交易但用绳结,无需官契。
连漕运船夫、山货脚帮,也开始学起结法,以备急用。
消息传至铅山草庐,范如玉正在教盲童编《旱政三策》草绳。
听罢来报,她指尖微顿。
“好则好矣,然恐年久解乱。”她轻声道,“今日人人知‘三湾’为粮,‘九井’为期,若三十年后,子孙忘其本义,岂非反成迷障?”
于是设“绳理课”,专授村妇。
以四事定纲:粮、工、药、水。
每类以颜色别之:青绳载粮,红绳记工,蓝绳录药,黑绳管水渠。
股数示重轻,结法辨用途。
譬如“双股蓝结”专指赈灾粮,三绕封口,不得挪用;“三股红结”代修渠劳役,附竹片刻姓名,可累积分。
全县效仿,不出三月,义仓内外,绳网密布,层层叠叠,如蛛织天罗。
一日,转运司遣吏查账,见满仓皆是五颜六色绳结悬挂梁柱,初以为杂乱无章,怒斥“野俗不堪”。
待细观之下,却发现每一结皆有序列,横按社名,纵依月份,交叉处结型变化,竟暗合“四季轮储”之法,比官册手抄更清、更快、更不易篡。
那官吏愣立良久,终叹一声:“此非乱绳……乃经纬之治也。”
事后有人问张阿艾:“如今你不用求人,也不靠官,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
他望向远处山路,烟雨朦胧中,一支商队正负囊前行,衣角翻飞间隐约可见暗纹流转。
“辛公说,理在脚步。我说,信在手上。”他低笑,“印可以不给,但人不能不信。既然他们要‘印’,我们就自己做一个——不用金玉,不用朱砂,就用一根麻绳,千家万手搓出来。”
刘石孙那夜也在人群中。
他始终未语,只默默拾起一枚脱落的“九井扣”,置于掌心良久,仿佛掂量着某种沉甸甸的未来。
数日后,他重返潭边祖屋,取出一只新陶瓮,釉色粗朴,未曾烧亮。
他铺开案几,开始誊录。
先是七十二社“绳理谱”,详载各类结法、色股、含义;再是《理衣纹样集》,将所有浮现于布上的暗纹一一描摹;最后,是那幅早已流传于商队之间的“布上策”路线图,三十七州,百余暗驿,如血脉贯穿南北。
窗外,风渐止,叶落无声。
忽有稚童跑过门前,仰头问:“爷爷,你在写什么呀?”
刘石孙笔尖一顿,抬眼望去,只见孩童清澈目光如泉。
他缓缓合上纸卷,轻声道:“在记一条没人看得见的路。”风雨如晦,夜叩山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