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温石铸甲,无声护卫(白家矿场秘密作坊)
李守拙主持下的“温魄石”应用研究进入了实用阶段。在多次试验后,他们成功研制出一种特殊的涂料:将“温魄石”极细粉末混合特定树脂和矿物颜料,涂刷在衣物内侧或制作成轻薄的夹层。
这种处理过的衣物,外观与寻常布料无异,却拥有诸多妙用:
一来拥有微弱防护,对能量武器的低频辐射和某种精神压迫感(类似飞艇带来的那种)有微弱的隔绝和中和效果,虽不能硬抗直接射击,但能显着减轻穿戴者的不适感和潜在累积伤害。
再者可以调节体温, 其恒温特性使得衣物冬暖夏凉,极大提升了在恶劣环境下行动人员的舒适度和耐力。
最后便是最重要的隐蔽气息, 某种程度能干扰星坠侦察设备对生命体征的精准捕捉(结合之前对侦察器的干扰效果),是白家用来对抗星坠怪异武器的。
首批试制的“温魄护甲”被优先配备给了“烽火连城”的信使、负责外部侦查的原盘龙锐士,以及即将执行最危险任务的小队。祝剑生试穿后,评价极高:“此物虽非刀枪不入,却似无形中多了一层韧性,心神更为安定,长久跋涉亦不觉过分疲累。”
白映雪下令扩大秘密生产,但严格控制知情范围和流出数量。这悄然成为白家麾下力量的一张底牌。
第二幕:商业反击,釜底抽薪(山西各界 / 太原)
权世勋(幼子)的“驱虎吞狼”之计持续发酵。太原“物资统制委员会”的日子变得难过起来。来自关东军系统的质疑和压力让委员会背后的日籍顾问焦头烂额,而重庆方面对“战略矿产”表现出的过度“兴趣”,也通过某些渠道反馈回来,引起了日军更高层的警惕——他们担心重庆会不惜代价破坏或夺取资源。
白家趁此机会,开始了商业上的主动反击。
白映雪联合了几家同样深受“统制”之苦、但根基较深的晋商,以“保障民生、稳定市场”为名,发起成立了“晋冀工商联合维持会”(实为互助同盟)。白家利用自身渠道和信誉,暗中帮助这些商家调剂物资,规避“统制委员会”的盘剥,共同对抗无理征调。
与此同时,白映雪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策略眼光。她毅然决定主动将一部分并非核心但却是日常急需的物资,以一种巧妙的价格策略提供给驻扎在山西各地的杂牌军和地方保安团。
白家所提供的价格略低于“统制委员会”的报价,这无疑是对“统制委员会”霸道行径的一种挑战。然而,白家并没有将价格压得过低,而是保持在略高于成本的水平上。这样一来,白家既能够确保自身的利润,又能给这些杂牌军和地方保安团带来一定的实惠。
这些杂牌军和地方保安团长期以来对“统制委员会”的霸道行为深感不满。白家的这一举动犹如久旱逢甘霖,让他们欣然接受白家的物资供应。而且,白家以略高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物资,也让这些部队对白家产生了好感。
这一举措不仅成功地为白家赚取了维持自身运转所需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编织起了一张以利益为纽带、遍布基层的保护网。这张保护网将白家与这些杂牌军和地方保安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统制委员会”发现自己能实际控制的物资和商号反而减少了,政令出不了太原城,陷入了孤立和尴尬的境地。白家通过精妙的商业手腕和合纵连横,成功地将政治压力转化为了商业上的反击,实现了“釜底抽薪”。
第三幕:裂隙之光,基地弱点(兴安岭,破晓支队临时营地)
“破晓”支队的耐心等待和另辟蹊径终于得到了回报!一名曾做过矿工的队员,在一处极其隐蔽的悬崖底部,发现了一个被积雪和枯藤掩盖的废弃通风口!口径不大,但明显是人工开凿,深不见底,用手电照射,可见内部有锈蚀的铁梯。
专家“磐石”仔细勘察后,激动不已:“这很可能是基地早期建设时使用的通风口,后来可能因为扩建或改变设计而被废弃封堵,但看来并未完全堵死!这是天赐良机!”
他们不敢贸然进入,而是先用绳索垂下侦察设备(简易的镜子和光源)和气体检测装置。检测结果显示,洞口深处空气质量极差,含有高浓度有毒气体和尘埃,但浓度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另一端可能依旧与基地某处相连,只是废弃已久。
他们立刻将这一重大发现通过最加密的渠道发回延安。同时,开始制定周密的计划:准备防毒装备、绳索、爆破器材,挑选最精干的人员,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尝试从这条被遗忘的“捷径”进行渗透。这是他们目前发现的,唯一可能避开正面强大防御,直接进入基地内部的希望之路。
第四幕:冰狐惑心,密信北来(哈尔滨,“银狐”安全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