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虽然结束,但网络上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墨哥手工课”的录屏以病毒般的速度传播开来。 #主播用积木造出了啥#、#宇宙真理思考者#、#手工课还是未来科技展# 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普通网友看个乐呵: “哈哈哈主播最后那个懵逼表情我截成表情包了!【图:林墨挠头问1+1等于几】” “虽然看不懂,但大受震撼.jpg” “这装置运行起来的光效和声音,莫名有点带感啊,赛博朋克风拉满!” “赌五毛,这玩意儿绝对不只是模型那么简单!主播肯定又‘不小心’搞出黑科技了!” “@各大科技公司,快来抄作业啊!虽然你们可能也看不懂!”
科技爱好者和小部分专业人士则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从光学和机械结构看,这似乎是在模拟量子叠加和纠缠?虽然方式极其…粗犷和象征性。” “那些小球的同时转向怎么解释?内部有隐藏的磁控或机械联动装置吧?” “不可能!我逐帧分析了,很多转向节点根本找不到对应的传动结构!尤其是最后那一段,它的协同性看起来…更像是某种整体效应?” “还有那干涉条纹的变化,跟齿轮的微小振动频率完全对不上!误差太大了!” “最邪门的是那个核心单元里露出来的东西,那合金光泽和晶体结构,不像玩具,倒像是某种…实验室里的样品?” “主播到底是谁?这真的是节目效果吗?”
而真正的风暴中心——“直播间技术分析办公室”量子组,此刻已经彻底沸腾,甚至陷入了某种幸福的混乱。
巨大的投影屏上,分区域显示着林墨直播中所有“失误”瞬间的超高清慢放回放。 一组人员正在根据暴露出的内部结构碎片,疯狂拼凑着整个装置的三维立体模型,每一个齿轮的角度、每一条管道的走向、甚至每一根“焊错”的导线都被精确标注。 另一组人员则在分析那些异常的光学图案和声学频谱,试图找出其与量子理论中某些概念的对应关系。 材料组则对着那颗核心单元崩裂缝隙的截图放大再放大,分析着那惊鸿一瞥的合金丝和微型晶体,数据库比对一轮又一轮,结果却令人震惊——没有完全匹配的已知材料!但其物理特性推测值却指向了几个极其前沿的研究方向。
“主任!模型初步构建完成了!”一个年轻研究员激动地喊道,声音都有些嘶哑,“根据主播‘失误’暴露的十七处关键节点内部结构,我们反向推导出了他整个装置大致的构造图!但是…它的运作逻辑,我们现有的经典物理和计算机模型很难完全模拟!”
赵青快步走过去,盯着屏幕上那个复杂无比、充满了一种“混乱中蕴含精密”美感的三维结构图:“说重点!”
“重点就是,它…它似乎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型!”研究员激动地指着几个关键连接点,“您看这里,还有这里,这些由他‘错误’焊接和‘不小心’撞出来的非对称结构,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反馈回路。还有这些透镜的‘错误’偏移,非但没有破坏光路,反而形成了一种我们从未设想过的干涉监测网络…”
另一位老专家接口道,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更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模拟粒子’的小球。我们起初以为只是装饰或者简单磁控,但分析它们的运动轨迹数据后发现,它们在特定管道交汇点的运动概率,呈现出的关联性…非常类似量子纠缠的贝尔不等式验证实验,只不过他是用宏观的、机械的方式做了个极其粗糙的演示!”
“还有那谐振音!”声学专家补充道,“它的基频和泛音组合,在某个瞬间,与我们理论上预测的某种量子比特协同振荡频率有微弱的吻合!虽然很可能只是巧合,但这也太巧了!”
赵青深吸一口气,感觉心脏在胸腔里擂鼓。每一次,这个叫林墨的主播都能用最离谱的方式,给他们带来最大的惊吓…和惊喜。
“所以,他的这个‘宇宙真理思考者’…”赵青缓缓问道,“到底算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它最后显示答案了吗?”
众人一愣,这才想起主播最初提出的那个幼稚问题:1+1=?
“它…它没有直接显示数字。”年轻研究员调出最后一段运行视频,“但是,您看装置整体的这种协同性、这种仿佛‘活过来’的整体效应…它或许没有给出‘2’这个具体答案,但它似乎…似乎演示了‘计算’这个过程本身?一种基于机械和光学的、模拟量子计算逻辑的…过程?”
这个解释听起来依然很玄学,但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似乎又是唯一能勉强说通的解释。
就在这时,实验室角落里,一台连接着某个特殊传感器的显示器,突然发出轻微的“嘀”声。负责监控异常能量信号的技术员猛地抬起头,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主任!快看这个!”
所有人瞬间围了过去。只见那台显示器的屏幕上,正显示着一段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的电磁信号频谱图——这段信号,是从网络流传的直播录屏音频中分离出来的背景噪音之一,源自那个运行中的“积木计算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