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声伴着扬尘,飞溅的碎石砸在山体上,噼啪的作响。
扬尘逐渐转淡,一群人从距离爆破点很远的楯车后面钻出来,朝着爆炸的方向兴奋的叫着,欢呼着。
这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力量。
楯车外面包着一层铁皮,可以抵挡石子在内的冲击。
本来不用多此一举,到底是第一次爆破,小心总没错。
在后方坐镇的杨承应,用望远镜观察着,穿过欢呼的人群,看到爆炸形成的缺口,也是极为兴奋。
“经略,成功了!”
茅元仪也用望远镜观察着,激动地向杨承应道。
作为《武备志》的作者,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看到比火药还要威力大好几倍的东西。
“终于成功了。”杨承应长吁了一口气,“告诉百姓别靠太近,毕竟是第一次用在实处。”
“哎。”茅元仪应了一声,赶忙把通信兵都叫来,让他们下去告诉欢呼的百姓。
“上帝啊。”
汤若望在面前画了个十字,目瞪口呆。
杨承应听了,扭头对汤若望道:“这只是开始,等我们修通了往大庙镇的路,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
汤若望笑道:“放心吧,我会守口如瓶。”
他知道,杨承应是担心他把这些秘密,通过教会,传到西方。
以前有这个想法,现在完全不想了。
正想在说什么,就见一个传令兵来了。
“经略,他们问,是不是可以开始修路?”
传令兵抱拳施了一礼,再问道。
杨承应点点头:“可以。把王天相请来,我有话对他说。”
“是。”传令兵退下。
王天相是朝阳县到大庙镇公路段的负责人,专门管炸药。
不一会儿,王天相跑来。
他一脸的兴奋:“经略,这东西太有劲儿,比以前的火药威力大了好多好多。”
“但危险也很大。”
杨承应强调道:“你带着爆破组,按照我教给你的东西,一步一个脚印的执行到位。”
“哎。”王天相摸了一把脸上的汗。
刚才第一次操作,紧张得直流汗。
“路修通之后,就叫天相路。”
杨承应适时的给予物质之外的奖励:“并在道路旁树碑,把你和你的爆破组,以及最用心的修路百姓,都刻在上面。”
王天相眼睛瞬间睁大,激动地道:“经略请放心,我会非常非常的小心。”
“嗯,去吧。”杨承应点点头。
王天相飞奔似的离开。
为一个工匠树碑立传,那可是千古未有的事,当然激动不已。
从观察阵地下来。
杨承应和茅元仪等,回到炸药厂。
现代人们一般理解的炸药,是硝化甘油炸药。
这是一种液态烈性炸药,灵敏度很高,稍有不慎,就爆炸。
杨承应以前不制作,不是因为不会,而是炸药太危险。
早期一心求存,始终在前线待着。
要是后方隔几天爆炸一次,反反复复。
人心就乱了。
除此之外,有一样东西的缺少,也是杨承应不制作炸药的原因。
这个东西就是硅藻土。
整个东北,只有后金控制的沈阳以北,和杨承应自己控制的盘山驿才有那东西。
硅藻土能提高硝化甘油炸药的安全性,代价是威力削弱。
炸药厂靠近大凌河,与大沟化学厂只有一墙之隔。
随着硫酸、硝酸的研制成功,大沟硫酸厂改名大沟化学厂。
他们到的时候,炸药厂工人正在制造硝化甘油炸药。
把盆放在水里面,盆里装着硫酸和硝酸混合液,重3.5公斤。
再将半公斤的甘油慢慢滴入盆内。
工人们距离较远,隔几十米才有一个。
如发现冒烟,就立刻把盆沉入水底。转身跳进一人高的深坑,紧急避险。
当然,这事暂时没发生。
“经略,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汤若望看着,很佩服。
杨承应笑道:“这个,是我突然想到的。”
事实上,这事那群可敬的人,用土法制造硝化甘油的办法。
还一个名字,叫盆式硝化法。
借助流水从盆地通过,将盆内的温度降低。
由于小冰河期,气温普遍偏低,不用每天气温较低的拂晓,才蹲在河边制作硝化甘油。
制作出来后,再加入硅藻土,按照3: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
由于加入硅藻土后,颜色变黄。
所以,又叫黄火药——与黑火药相对。
制作完成后,工人将它灌入纸筒,用绳子固定好。
小心翼翼的放进仓库。
“经略,金世祥来了。”
众人远远的观察着,白广恩忽然指着门口方向。
厂房门外,金世祥站着。
为了安全需要,厂房不许随意走动。
杨承应等人都在厂房门口。
“什么事?”杨承应走出厂房,问金世祥。
“经略,钢铁厂的地面已经平出来,您可以去看一看。”
金世祥是钢铁厂负责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