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开过几天了,非常明显感觉到,温云娣和伍珊玥身上故意表现出来的那股敌意;反观方菊华和王桂华是比较安静了。
大家都在等待霍书记下一步的态度和措施,看看这种局面还要拖到什么时候才能解决。
书记还是在进行调查研究,不停地在找一些同学谈话,他还想进一步摸清情况。
被谈话同学的各种反应就反证了书记的某种态度。
王桂华,自以为聪明得计、乘书记找她谈话之际对忆江南又奏上了一本,反正不是在广庭大众前面讲的,别人也不会知道是她说的。
回到宿舍以后跟温云娣、伍珊玥、方菊华几个人又开始嘀嘀咕咕了一通,从前几天的垂头丧气变成了“等着瞧吧”的洋洋自得。
周淑芬则对书记提到了:“王桂华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不好的作用”。
这是一种非常委婉的说法,通俗直白一点、这个人就是个到处传话起到了挑拨离间的作用。
书记许愿“这次要下决心解决问题、要把歪风邪气压下去”;听到书记用了“歪风邪气”这个词,大家又觉得很高兴,仿佛看到了希望。
温云娣从书记那里回来,奇怪的是她这会有点洋洋得意了。
原来她对书记说了一句很“厉害”的话:“你以后是要调到信州地区去的,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今后能靠得住、能够帮上忙的、只会是我们这些学生”。
据她说:“书记完全被这句话怔愣住了、为了将来,他是不敢得罪我们这些学生的”。
所以,她不再哭了、反而还洋洋得意地笑了。
说起来也真是好笑,这些20多岁的女大学生,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像小孩子吵了架跑到大人面前要求裁判一样;领导就是判断真理的标志,这使忆江南觉得很幼稚。
她更习惯于观察分析、思考和选择。
陈景顺同学找到了忆江南:“她们有几个人、结成了一个团伙、想把你搞垮,你要当心那个还没有露面的人”。
这位老同学是个忠厚长者,他很为忆江南目前的处境担忧。
邹庆弟在与忆江南偶然的一次谈话中说到:“有几个人咬住了你,群口一词百口莫辩你就讲不清楚了”。
看来他与老陈同学一样都看到了同样的情形、然后他们非常直爽地提出了警示……。
总是有同学、一定会对忆江南做出不同的表示,或者友好关心、或者恶意相向。
忆江南就是一面摆在门口的镜子,无论是谁、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她的存在、都无法绕过这样的一面镜子。
从这面镜子里面,可以反射出每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只是有一些人还意识不到而已。
忆江南身处是非旋涡的中心,她自己还是按照老祖宗的教诲:“吾一日三省”。
在解剖他人的同时更注重剖析自己。
她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一点私心杂念、特别是在为大众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清醒地严格要求自己,不失言于人、不失行于人、不失色于人,方能内心坚定不被打倒。
在自我解剖的过程中,她老是会情不自禁想到倪子祥,如果他能身临其境、能够以他那种大众化的眼光在身旁一道分析事情的经过和性质、哪怕是能够给与自己一点点帮助、那该多好。
她是多么期望、他与她俩能够携手并行,就像刚刚认识时她对他的帮助那样。
她的缺点正好是他的优点,他的简单明了忧柔谨慎、正好符合了这个群体的状态。
一只绵羊也是可以带领一群老虎大象的,这种状态、也可以打开了忆江南认知的另外一种边界。
根据黑格尔的理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还有尼采:“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她需要学习和磨砺的东西还太多太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生在铁血军人家庭的第三代、曾经的军旅生涯,不可磨灭的生活烙印,圈定了她的轨迹和思路。
在面对完全不同背景和思维的群体时,她更需要一种新的适应和融合。
退后一步,可以帮助她看得更清楚。
除了上课作业复习功课,她开始了整日里在学校图书馆里的滞留,像海绵吸水一般……她又扩大了视野范围,她的兴趣爱好太广泛、注定了她不会是一个“一字型”的发展类型。
二班副班长饶立夏,约了忆江南,一道去拜访曾庆良副书记;他调动去77年级工作已经有些时日了。
在门口叫门的时候,发现开门的动作有些迟缓,一进门就看到了摊摆在书桌上的好几本书,顿时就感觉到来的不是时候,打扰到了曾书记考研究生的功课总复习了。
三人稍微聊聊几句,连忙告辞。
出门后,两人相视一笑,一个眼神就明白了;都是读书的人,最了解时间的宝贵。
曾书记原来是非常欣赏饶立夏和忆江南的,他认为这个年级的班组干部当中,这两人是比较有头脑、知识面比较广、能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且这两人的思维见地与他还有几分相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