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兴被关在一间狭小阴暗的牢房里,潮湿的空气弥漫着腐朽的味道。她望着那从狭小窗户中透进来的微弱光线,心中默默祈祷着战友们的平安,也为革命的未来担忧。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为了战士们能活下去而打死野牦牛,却要遭受这样的冤屈。行刑的那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刘百兴的遭遇而哀伤。刘百兴被押赴刑场,她的步伐依旧坚定,脸上依旧带着微笑。她扫视着周围的一切,眼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对革命事业的不舍。“同志们,死了刘百兴,还有后来人!一定要为我平反!” 刘百兴用尽最后的力气,大声呼喊着。随着一声枪响,刘百兴倒在了血泊之中。
刘百兴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的所作所为却被人们迅速传诵。妇女二团的女红军们得知刘百兴牺牲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私底下为她们的好团长,无儿无女却一心为大家的刘百兴,垒起一座衣冠坟,献上采摘的野花,捡来树叶当作纸钱,给她烧成灰烬,权作哀悼。急迫变化的形势也没有让她们继续悲痛,而是被迅速合并到妇女独立团,分散编入到其他连队,不准悼念,不准议论,更不准传播。
但是,这个惊人的消息还是在私下被人传播到前线和后方各个单位。人们议论纷纷。整个丹巴河谷所驻机构,人人见面就说团长价值不如一头牦牛,让人寒心透顶。这种蝴蝶效应还在继续发效,最后传递到了女团长刘百兴的丈夫一一那位战功赫赫的于军长耳朵里,激起了更大的震荡。
丹巴河奔腾不息,河水滔滔,汹涌的浪涛拍打着河岸,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一座索桥横跨在宽阔的河面上,连接着两岸。索桥由粗实的绳索和木板搭建而成,在风中微微晃动,一队队红军战士正小心翼翼地从桥上摇摇晃晃地经过。他们的身影在湍急的河水和高耸的峡谷间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定,每一步都仿佛在丈量着革命的艰难征程。于军长,这位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的猛将,此刻却陷入了人生的巨大旋涡。他大闹 “红大” 的事情,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新任红军大学校长,一位有着深邃思想和坚定党性的领导者,从于军长傲慢和跋扈的行为中,敏锐地察觉到革命队伍中流氓无产者习气的滋生,尤其是在红四方面军的部分干部身上,这种不良风气显得更为严重。若不加以纠正,必将对革命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于是,校长决定从思想教育入手,展开一场深刻的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党性教育。于军长的种种行为,无疑成为了这场教育的典型案例。校长认为,于军长身上发生的问题绝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反映了队伍中部分干部思想觉悟的缺失。他决心拿于军长这个典型开刀,以儆效尤。他挑灯夜战,奋笔疾书,撰写了一篇名为《于军长的思想行动表现在哪里,我们怎样去继续开展反他的斗争》的文章,发表在《红炉》杂志上。
文章一经发表,就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传阅、讨论,对校长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深刻反思。但却让于军长耿耿于怀。在他看来,校长是被张主席发配到这里来的,在政治上并不 “可靠”,根本没有资格对他进行批判。他心中充满了愤怒,对校长的指责和批判置若罔闻,甚至变本加厉。在于军长又一次公然违反纪律后,校长严肃地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于军长不仅不听,反而气势汹汹地掏出枪,对着校长大声叫骂,要和他拼命。他的脸上充满了戾气,眼睛里闪烁着疯狂的光芒,仿佛一头被激怒的野兽。
校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威胁,也没有丝毫畏惧,他镇定自若地站在于军长面前,眼神坚定地与他对视,毫不退缩。“红大”何政委闻讯赶到现场,看到于军长如此嚣张跋扈,实在看不下去,急忙出面制止。于军长根本不服,他依旧大喊大叫,口出狂言,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何政委试图安抚他的情绪,劝说他冷静下来,但于军长却越闹越凶,场面一度失控。校长看到于军长如此冥顽不灵,不禁大怒。愤然表示:“不处分此人,决不再上课!”
有人立即向上报告,张主席闻讯后,急忙赶到学校。召集全校师生,面色严肃地站在众人面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失望和愤怒,声音也变得异常严厉。他声色俱厉地训斥了于军长,言辞间充满了痛心和责备。随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挥泪斩马谡”。他命令于军长当众向校长道歉,并让警卫员当众缴了他的武器,随后把他关进禁闭室反省。
被关禁闭的于军长,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甘。他在禁闭室里来回踱步,时而大声叫骂,时而沉默不语。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自己和校长、政委的对峙场景:他在课堂上指指点点,指责管教;他提前离开课堂,对教师的存在视而不见;他扰乱课堂秩序,讥笑教师不会打仗。而如今,校长拿出《红炉》刊物,点名批判斗争他这位战功赫赫的军长,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也对他横眉冷对,甚至连职位比他低许多的人都对他吆五喝六。他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曾经与他搭档的政委,竟然下令给他一个米背篼,让他背在身上行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