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字子扬,是淮南成德(“德”字在这里读音和意义与“惪”相同)人,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他的父亲叫刘普,母亲叫刘修,刘修生下了刘涣和刘晔两个儿子。刘涣九岁,刘晔七岁时,他们的母亲病重。临终前,母亲告诫刘涣和刘晔说:“刘普的侍从中有人性格谄媚且有害人之心。我死后,他们一定会扰乱家中的安宁。等你们长大后,如果能除掉这个人,我就没有遗憾了。”刘晔十三岁时,对哥哥刘涣说:“母亲临终时的嘱托,现在可以实现了。”刘涣说:“这怎么可以呢?”刘晔却直接进入房间,杀死了那个侍者,然后出门拜祭祖先。家里人惊慌失措,赶紧告诉刘普。刘普大怒,派人去追刘晔。刘晔回来后,向父亲磕头谢罪说:“母亲临终时的嘱托,我怎么敢不听从呢?我愿意接受擅自行事的惩罚。”刘普见刘晔如此冷静,心中暗暗称奇,于是没有责罚他。
汝南的许劭以善于识人而闻名,他避难来到扬州,称赞刘晔有辅佐天下的才能。
当时扬州的士人大多轻佻、狡猾且好勇斗狠,其中郑宝、张多、许乾等人各自拥有私人武装。郑宝最为骁勇,才力过人,是当地人都忌惮的人物。他打算驱赶百姓渡过长江,去投靠江东的势力。因为刘晔出身名门望族,郑宝打算强行逼迫刘晔带头支持他的计划。刘晔当时二十多岁,内心非常忧虑,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恰好这时曹操(太祖)派使者来到扬州,调查一些事情。刘晔去拜见使者,和他讨论形势,然后邀请使者和自己一起回去,停留了几天。郑宝听说后,带着几百人,带着牛和酒来拜访使者。刘晔让家里的仆人把郑宝的随从安排在中门外,为他们准备酒饭;而他则在内室宴请郑宝。刘晔暗中命令强壮的仆人,趁敬酒的时候杀掉郑宝。但郑宝酒量不好,而且非常警觉,敬酒的人不敢动手。刘晔于是亲自拔出佩刀,砍杀了郑宝,割下他的头颅,向郑宝的军队宣布:“曹操有令,谁敢反抗,就和郑宝同罪。”郑宝的士兵们惊恐万分,纷纷逃回营地。郑宝的营地有几千精兵,刘晔担心他们会作乱,于是骑上宝马,带着几个家仆,来到郑宝的营地门口,召唤他们的首领,向他们说明利害关系。郑宝的士兵们都被刘晔的气势所震慑,纷纷叩头开门,让他进入。刘晔安抚他们,让他们安心,士兵们都非常信服,推举刘晔为他们的首领。刘晔看到汉朝的气数逐渐衰微,而自己又是皇族的旁支,不想掌握军队,于是把他的部队交给了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觉得奇怪,刘晔解释说:“郑宝无法无天,他的士兵平时靠抢劫为生。我虽然收服了他们,但他们一定会因为怨恨而难以长久服从,所以我才把他们交给你。”当时刘勋的兵力在长江、淮河一带非常强大。孙策忌惮他,于是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用谦卑的言辞劝说刘勋:“上缭的宗族百姓,多年来一直欺压我们。我们早就想报复他们,但路途不便。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攻打他们。上缭非常富有,攻下他们可以让我们国家更加富强。请出兵作为外援。”刘勋相信了孙策的话,又得到了孙策送来的珠宝和葛越,非常高兴。他的手下都来祝贺,只有刘晔不以为然。刘勋问他原因,刘晔回答说:“上缭虽然小,但城墙坚固,护城河深邃,防守容易,进攻困难。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攻下他们,那么我们的军队就会在外面疲于奔命,而国内则兵力空虚。孙策趁机袭击我们,我们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将军您进不能战胜敌人,退又没有地方可去。如果一定要出兵,灾难马上就会降临。”但刘勋没有听从刘晔的劝告,派兵去攻打上缭。孙策果然趁机袭击了刘勋的后方。刘勋陷入绝境,最终投奔了曹操。
曹操来到寿春时,庐江境内有山贼陈策,他有几万部众,占据险要地势坚守。之前曹操曾派偏将去讨伐,但都没有成功。曹操问手下的人,是否可以再次讨伐陈策。大家都说:“山势险峻,溪谷深邃,防守容易,进攻困难。再说,攻下这个地方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处,不攻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刘晔却说:“陈策这些人只是小喽啰,他们趁着天下大乱,占据险要地势,互相依附,才变得强大。他们并没有朝廷的任命,也没有威信让手下真正信服。以前偏将的兵力不足,而且中原地区还没有平定,所以陈策才敢凭借险要地势坚守。现在天下已经基本平定,谁敢反抗,谁就会先被消灭。人怕死,喜欢得到奖赏,这是常识。当年广武君李左车为韩信出谋划策,认为韩信的威名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从而轻易地攻下邻国。何况您的德行远近闻名,东征西讨,让人心悦诚服。如果您先宣布赏格,然后大军压境,那么在宣布命令的那天,敌人的军营就会自行崩溃。”曹操笑着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派猛将在前面开路,大军随后跟进,结果很快就打败了陈策,正如刘晔所预料的那样。曹操回到许昌后,征召刘晔担任司空仓曹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