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周志国的“橄榄枝”
周志国办公室的茶香比往日更浓。林辰刚进门,就被那股醇厚的龙井味裹住了——不是王海涛送的明前茶,是带着炭火烘焙气的老茶,杯底沉着几粒金黄的茶梗,一看就知道是存放了多年的珍品。
“小林坐。”周志国坐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手指捏着紫砂壶盖,慢悠悠地撇去浮沫,“知道你爱喝茶,特意找出来的,86年的龙井,比你岁数都大。”
林辰在对面的沙发坐下,指尖在膝盖上蜷了蜷。办公室的陈设和他第一次来时有微妙的不同:墙上多了幅《镜州全景图》,红笔圈出的文化产业园选址格外刺眼;周志国常穿的灰色夹克换成了深蓝色中山装,领口系得一丝不苟,像在刻意营造某种庄重感。
“周市长找我,是为了产业园的事?”林辰没碰茶杯,目光落在桌角的文件上。那是份《镜州本土企业名录》,李磊的建筑公司被红笔标了出来,旁边写着“可参与”三个字。
周志国笑了,把茶杯推到他面前:“先喝茶,急什么。”他端起自己的杯子,抿了一口,“这茶啊,得慢慢品,就像做事,太急了容易烫嘴。”
林辰拿起茶杯,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爬上来,却暖不了心里的寒意。“周市长要是有话,不妨直说。”
“爽快。”周志国放下茶杯,身体往前倾了倾,“产业园是省级项目,落在镜州,就得让镜州人受益,你说对不对?”他翻开那份名录,指着李磊的公司,“我侄子李磊,你认识,搞建筑的,虽然主营不是文化,但胜在经验足,在镜州有根基。让他参股产业园,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带动本地就业,一举两得。”
林辰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王海涛的公司已经在准备投标材料了,刘主任那边……”
“刘斌那边我去沟通。”周志国打断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他想要政绩,我给他。只要项目能让本土企业主导,我保证,镜州政府额外再出一千万配套资金,用于产业园的绿化和配套设施。”他盯着林辰的眼睛,“你在推文化惠民工程,不是缺钱吗?这一千万里,我可以划出三百万给你,专款专用,怎么样?”
三百万。林辰的心跳漏了一拍。够建十个社区活动中心,够给全市的社区图书馆配齐新书,够让那些举着牌子的老人和孩子,在冬天来临前有个温暖的去处。这些数字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几乎要淹没他的理智。
“周市长这是在跟我做交易?”林辰的声音有点发紧,杯沿在嘴唇上磕出轻响。
“是合作。”周志国纠正道,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你支持本土企业,我支持你的惠民工程。宣传部那些老油条,张涛他们,以后都听你调遣。你想搞什么文化活动,批文一路绿灯,这样的自主权,你在赵立东那里,怕是得不到吧?”
最后那句话像根针,精准地刺在林辰的痛处。他想起张涛每次汇报工作时那副阴阳怪气的样子,想起文件柜里那些被锁起来的“保密”资料,想起常委会上那些若有若无的排挤——周志国的“自主权”,确实是他眼下最需要的东西。
可李磊的脸突然在他脑子里晃了晃——那个在老剧院工地把玩着手串,说“周市长都点头了”的年轻人,让他来建产业园,和让王海涛来做,又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换了拨人分赃,遭殃的还是镜州的文化事业。
“我需要考虑一下。”林辰放下茶杯,杯底的茶梗沉在水底,像截没烧透的木炭。
周志国没挽留,只是笑了笑:“给你三天时间。三天后,宣传部要开项目推进会,到时候你表个态就行。”他站起身,走到《镜州全景图》前,指着产业园的位置,“小林啊,我在镜州干了二十年,知道什么对这片土地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本土的菩萨才懂香火。”
走出市政府大楼时,风卷着沙砾打在脸上,有点疼。林辰抬头看了看天,铅灰色的云压得很低,像要下雨的样子。他给司机打电话,说要去省文化厅送材料,不用等他。
省文化厅的楼梯间比想象中嘈杂。林辰刚走到三楼,就被人拽进了消防通道。刘斌背对着他,望着窗外的脚手架,肩膀绷得像块石头。
“周志国找你了?”刘斌的声音带着火气,没回头。
林辰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没说话。消防栓的铁皮被太阳晒得发烫,映出他模糊的影子。
“他给你开什么条件了?三百万?还是让张涛给你当狗?”刘斌猛地转过身,眼里的红血丝像蛛网,“我告诉你林辰,别做梦了!周志国那老狐狸,把你卖了你还得帮他数钱!他侄子是什么货色?老剧院的烂摊子还没收拾干净,让他碰产业园,你是想让项目黄了吗?”
“王海涛就靠谱?”林辰反问,“他的围标计划,你看过吗?”
刘斌的脸白了一下,随即梗着脖子:“那是为了以防万一!只要项目拿下来,把钱投进去,谁还在乎过程?你现在跟我谈这个,是不是想帮周志国?”他往前凑了一步,唾沫星子溅到林辰脸上,“我警告你,这项目要是黄了,赵部长第一个饶不了你!他在省里受的气还不够多吗?你想让他因为你,连最后一点面子都没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