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烽手中那几块从溪水中捞起的、扭曲变形的奇特金属片,在昏暗的炭窑里闪烁着冷冽而诡异的光泽。它们质地坚硬,绝非寻常铁器,那扭曲的形态更像是经历了某种极其剧烈的高温或爆炸。
“这……这是什么玩意儿?”李云龙凑过来,用手指戳了戳,“像是被雷劈过的铁疙瘩?”
林烽眉头紧锁,反复观察,甚至凑近闻了闻,隐约有一股极淡的、难以形容的焦糊味。他摇了摇头,语气凝重:“不像自然形成的。这种扭曲和材质……倒像是某种剧烈爆炸后的残留物,可能是某种设备的零件……但我想不出是什么设备会碎成这样,还被冲到这山涧里。”
他将金属片小心收好:“这东西来历不明,先收着吧。当务之急,还是尽快提升我们的自给能力。老李,既然暂时在这里休整,我建议立刻把复装生产线运转起来,争取在下次转移前,尽可能多地储备子弹。有了沈排长带来的两位懂机械的同志(沈泉手下有两人曾在兵工厂干过短工),我们的效率应该能提高不少。”
“对!老子怎么把这茬忘了!”李云龙一拍大腿,“老周!小张!还有沈泉带来的那两位同志!都过来!林顾问要给你们开小灶了!咱们的‘兵工厂’,今天必须正式投产!”
炭窑一角立刻被开辟成了临时工坊。林烽将老周、小张以及沈泉带来的两位名叫郑师傅和李师傅的战士召集到一起。赵小花也带着娘子军筛选组的骨干围在一旁学习。
林烽将之前画的简易图纸铺开,结合现有的工具,开始讲解批量生产的改进要点。
“之前我们多是单件加工,效率低。现在人手多了,可以尝试流水作业。”林烽指着图纸,“郑师傅,你手稳,负责弹壳整形和清理底火凹槽,就用我们改造的那个钻头模具,力求又快又准。” 郑师傅是个闷葫芦,只是用力点了点头,拿起一个弹壳就开始琢磨。
“李师傅,你力气大,负责最后的弹头压合和质检,确保每一发子弹结实可靠。” 李师傅咧嘴一笑:“放心吧林顾问,保证压得紧紧的,苍蝇都站不稳!”
“老周,你经验最丰富,负责总装和最关键的火药装填。量药勺必须精准,每一发都要一致,这是安全的关键!”林烽郑重交代。 老周拍着胸脯:“俺晓得!差一丝一毫,俺老周提头来见!”
“小张,你脑子活,手脚快,负责协调和辅助,哪里需要顶哪里,同时跟着各位师傅多学多看!” “是!”小张兴奋地应道。
“小花同志,”林烽又看向赵小花,“你们的筛选是源头,任务更重了。不仅要挑出坏弹壳,还要把不同口径、略有差异的弹壳初步分分类,方便后续加工。” 赵小花大声道:“保证完成任务!姐妹们,干活了!”
娘子军们立刻行动起来,将之前捡来的和战斗缴获的弹壳倒出来,仔细筛选分类。童子军们则负责将熔炼好的铅块送到小张那里浇铸弹头(在林烽严格的安全监督下)。
林烽则穿梭其间,不时指点:“郑师傅,这个冲子角度可以再微调一下,省力又效果好。”“李师傅,压合的时候力度要均匀,不能一边重一边轻。”“老周,你看这个弹壳口有点毛刺,需要先打磨一下再装药,不然影响密封。”……
有了相对固定的工序和额外人手,生产效率果然大幅提升。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量药勺刮过火药表面的沙沙声、压合弹头的沉闷撞击声,在炭窑里形成了一支奇特而悦耳的生产交响曲。
李云龙背着手,像监工的包工头,看得眉开眼笑,时不时还咋咋呼呼:“好!就这么干!哎呀,老周你手脚麻利点!郑师傅好手艺!瞧瞧这壳子整的,跟新的一样!小花同志,眼睛瞪大点啊,别让坏蛋混进去!”
孔捷和牛大力等战斗人员则眼巴巴地在旁边看着,仿佛看着金蛋被一个个孵出来。王承柱甚至偷偷拿起一颗刚出炉还带着余温的复装子弹,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嘴里念叨:“宝贝……都是宝贝啊……”
丁伟则拿着小本本,不停地记录着生产数据和消耗,嘴里嘀咕:“工时缩短……良品率提升……原料消耗配比……”
整整一天,除了必要的警戒和休息,整个临时工坊都在全力运转。到了傍晚收工时,一清点,成果惊人!
“报告连长,林顾问!”小张激动地捧着一个装满子弹的木盒跑来,“今天……今天咱们一共造出来五十三发复装子弹!只有两发因为底火问题没成功,良品率很高!”
五十三发!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沸腾了!一天的量几乎赶上之前好几天的总和!而且是在不断改进工艺、培训新人的情况下!
“哈哈哈!好!太好了!”李云龙拿起一把黄澄澄的子弹,笑得合不拢嘴,“咱们的兵工厂,这就叫正式投产了!老子看以后谁还敢说咱们是土八路!咱们是正规军!有后勤的正规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