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疙瘩村临时兵工厂的建设如火如荼,机器的轰鸣声仿佛已经近在耳边。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同乌云般笼罩在林烽心头——原材料,尤其是最重要的钢材,库存正在飞速见底!
之前缴获的五百斤钢材和两百根无缝钢管,听起来不少,但在试生产了五十支步枪、加工了大量工具和零件后,已经消耗了大半。眼看大规模生产在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总不能守着先进的机器,却无铁可炼,无管可拉吧?
“林专员,库里的好钢只剩不到一百斤了,那点无缝钢管更是动不得了。”负责仓库管理的战士愁眉苦脸地向林烽汇报,“照这个速度,新厂子还没正式开工,咱们就得断炊了。”
林烽眉头紧锁,这个问题他早有预料,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完全依赖缴获和购买,在封锁严密的陕北地区,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找到稳定的、属于自己的原材料来源!
“咱们不能坐着等!”林烽找到李云龙,语气坚定,“团长,我请求带一支小分队,到周边山区勘察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铁矿或者铜矿!哪怕品位低点,只要能用土法冶炼,就能解决大问题!”
李云龙一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刻表态:“娘的,这是大事!准了!你需要谁?老子给你派最好的侦察兵和工兵!”
“让沈泉带一个排的战士跟我去,负责警卫和体力活。另外,把石匠老陈也带上,他常年跟石头打交道,说不定能帮上忙。”林烽早有打算。
很快,一支由林烽、沈泉、石匠老陈和十余名精锐战士组成的小型勘探队出发了。他们带着简陋的工具(铁锤、凿子、罗盘)、干粮和水,向着直罗镇周边的群山深处进发。
勘探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陕北黄土高坡,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寻找矿脉如同大海捞针。战士们用刺刀和工兵锹刨开一层层黄土,敲打裸露的岩石,仔细观察颜色和质地。
一天,两天……毫无收获。带来的水快喝完了,干粮也消耗大半,战士们都有些疲惫和气馁。 “林专员,这穷山沟里,真有铁疙瘩吗?”一个年轻的战士喘着气问。 “是啊,俺看这石头都一个样。”另一个战士附和。
林烽心里也着急,但他不能表现出来。他鼓励大家:“同志们,别灰心!矿藏肯定有,就看我们有没有耐心和运气找到它!大家注意看岩石的颜色,发红发黑的,或者特别重的石头,都可能含铁!”
这时,一直沉默寡言、低着头仔细观察地面的石匠老陈突然蹲下身,捡起一块暗红色、带着金属光泽、明显比普通石头沉不少的碎石块。他用随身的小锤子敲下一角,露出里面更深的色泽,又用手指捻了捻碎末,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甚至还用舌头轻轻舔了一下(老一辈勘探者的土办法)。
“林同志,你来看看这个。”老陈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
林烽和沈泉立刻围了过去。林烽接过那块石头,入手沉甸甸的,颜色暗红带褐,确实与众不同。 “这是……赤铁矿?”林烽凭借有限的地质知识猜测道。
老陈点点头,又摇摇头:“像赤铁矿,但俺看这成色和分量,含铁量估计不低,起码有这个数。”他伸出四个手指头(意思是40%左右)。“不过这还不是最好的,你们看这边——”他指着不远处一片山坡,那里裸露的岩石呈现出一种斑驳的绿色和蓝紫色交错的特征。
老陈走过去,敲下几块样本,仔细看了看,甚至拿出随身带的一小块磁石试了试(有些含铁矿石有弱磁性)。 “嘿!运气不错!”老陈脸上露出了笑容,“这边像是孔雀石和蓝铜矿的苗头!这是铜矿!看这成色,含量估计也能有个两成左右!”
铜矿!林烽和沈泉的眼睛都亮了!铜是制造子弹壳、电线、以及很多零件的重要材料!
“老陈,你确定吗?”林烽压抑住激动问道。 “不离十!”老陈笃定地说,“俺祖上就是干这个的,虽然没搞过大矿,但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这矿脉看样子不大,是鸡窝矿,但咱们自己用,应该能顶一阵子!”
“太好了!”林烽用力一挥拳,“立刻标记位置!沈泉,派人回团部报信!让团长立刻派人手和工具过来支援!咱们就在这里,建我们自己的‘冶金车间’!”
消息传回团部,李云龙高兴得直接蹦了起来:“他娘的!真找到了?还是铁铜都有?林烽和老陈真是老子的福星!快!工兵连!带上所有能挖能刨的家伙事!跟老子去挖宝!”
大部队很快开到发现矿点的地方。在林烽和老陈的指导下,战士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剥离表层土石,露出下面的矿脉。果然,暗红色的铁矿和色彩斑斓的铜矿逐渐显现出来,虽然分布不算特别集中,但储量对于临时兵工厂的需求来说,相当可观!
“下一步,就是怎么把这些石头变成铁和铜了!”林烽看着开采出来的矿石,对老陈说,“陈师傅,土法冶炼,您有办法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