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疙瘩兵工厂正开足马力,为实现月产两百支枪、三万发子弹、一百发炮弹的宏伟目标而奋战。车间的轰鸣声、锻打的叮当声、以及战士们干劲十足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奏响着一曲蓬勃的生产乐章。然而,在这片繁忙之中,林烽的思维却并未仅仅停留在“数量”上。他深知,对于迫击炮这种面杀伤武器而言,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质量”——即杀伤效能,同样至关重要。
之前试制成功的土造迫击炮弹,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也能爆炸,但经过几次实弹测试和前线反馈,林烽发现其杀伤威力,尤其是破片杀伤效果,比起一些缴获的优质敌弹,还是略有不足。爆炸后产生的有效破片数量不够多,飞行距离不够远,这无疑降低了其对人员和无防护目标的杀伤效率。
“咱们的炮弹,响动是够大,烟也挺浓,但光吓唬人不行,得真正能消灭敌人才行。”林烽拿着一次测试后收集回来的、数量有限的炮弹破片,对周文海、老王以及负责炮弹组的老师傅说道。
“是啊,林专员,”炮弹组长老刘点头附和,“咱们的铸铁弹体比较脆,一炸就崩成大小不一的碎块,很多碎块太大,飞不远,杀伤力就小了。不像鬼子的有些炮弹,里面好像有讲究,一炸一片小破片,嗖嗖的,那才叫厉害。”
林烽沉思片刻,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我们不能满足于‘能炸响’。必须想办法提升杀伤力!我有个想法,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改进!”
他拿起粉笔,在车间地上画了起来:
“第一,增加预制破片!我们在浇注炸药前,先在弹体空腔内放入一层大小均匀的小铸铁块或者铁珠!这样爆炸时,这些预制的破片就会像霰弹一样被高速抛射出去,大大增加有效破片数量!”
(周文海眼睛一亮:“好主意!就像包饺子往里加肉馅一样!”)
“第二,优化弹体结构!”林烽继续画着,“我们在弹体外壳上,用车床预先刻上深浅合适的网状凹槽!这样爆炸时,弹体就会沿着这些凹槽被更容易地撕裂成大小相对均匀的小块,而不是崩成不规则的大块。这也能增加有效破片!”
(老王师傅摸着下巴:“嗯……这法子巧!就跟在木头上先划好印子再掰断一个道理!”)
“第三,进一步优化引信!”林烽指向引信部分,“我们现在的引信有近一秒延迟,虽然增加了可靠性,但有时炮弹钻入松软地面太深才炸,效果打折。我琢磨着,能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触发延迟再缩短一些,比如到0.5秒左右?让它落地即炸,或者刚钻进去一点就炸,让冲击波和破片更好地作用在地面以上!”
(负责引信调试的技工面露难色但也充满挑战欲:“这个……得重新调整弹簧力和击针结构,有点难度,但可以试试!”)
这个“三位一体”的改进方案,立刻激发了技术团队的兴趣和斗志。说干就干!兵工厂的研发能力再次被调动起来。
预制破片组:由张铁匠带队,专门熔炼浇铸小指头大小的、尽量均匀的铸铁豆子,然后进行筛选分类。
“嘿,咱们这又改行炒铁豆子了?”战士们一边忙活一边打趣。
“你懂啥?这是给炮弹加料呢!以后一炸一大片,让敌人尝尝‘铁豆炒肉’的滋味!”
弹体刻槽组:周文海亲自上手,在车床上给铸铁弹体外壳加工细致的网状凹槽。这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精度,深了浅了都不行。
“周师傅,您这手真稳!这槽刻得跟尺子量出来似的!”
“慢工出细活,这关系到杀伤效果,一点不能马虎。”
引信优化组:林烽带着技工,反复试验不同粗细的保险簧、不同长度的击针,寻找着安全性与灵敏度的最佳平衡点。失败了无数次,拆装调试了不知道多少回。
“弹簧力再减弱一丝丝……”
“击针尖再磨锐一点……”
“成了!这个感觉差不多了!延迟明显缩短了!”
几天后,第一批综合了三项改进的“强化版”土造迫击炮弹诞生了!它们的外观看起来和之前差不多,但拿在手里细看,能发现弹体上细微的网状刻痕,掂量一下似乎也更沉一点(因为加了铁豆)。
再次来到测试山谷,气氛比上一次更加紧张和期待。王承柱摩拳擦掌,亲自操炮。
“预备——放!”
嗵!
炮弹呼啸着飞向目标区——一片设置了大量稻草人(模拟敌军步兵)的区域。
轰!!!
几乎是落地瞬间(延迟极短),一声更加猛烈的爆炸声响起!只见爆炸点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腾起一股烟尘,而是瞬间爆开一团巨大的、夹杂着无数致命破片的黑云!密集的破片呼啸着四处飞溅!
爆炸过后,众人迫不及待地冲过去查看效果。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惊:
以炸点为中心,方圆八米内的稻草人被撕得粉碎!更远处的稻草人也身上插满了细小的铸铁破片!有效杀伤半径从原来的五米左右扩大到了八米!而且破片分布极其均匀、密集,数量比之前增加了起码百分之五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