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超额完成战前储备目标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全厂,甚至连师部都发来了嘉奖电报。厂子里着实热闹了几天,工人们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光彩。可林烽在高兴之余,心里却始终绷着一根弦。他知道,暂时的领先不代表永远的安全,鬼子装备精良,尤其是他们的制式武器,必然有其独到之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光是埋头造自己的枪炮还不够,必须深入了解对手的利器,才能取长补短,让自己的武器更胜一筹。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这天,前线一支刚打了胜仗的部队派人送来了一批缴获的战利品,其中就有几支鬼子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指名道姓是送给兵工厂“研究研究”的。送枪的战士还特意交代:“林厂长,我们团长说了,这‘三八大盖’打得远,挺准,就是劲儿好像不大,捅到身上有时候一下撂不倒,你们专家给瞅瞅,到底是咋回事?”
林烽一听,如获至宝,紧紧握着送枪战士的手:“太好了!谢谢你们团长!这可是送来了最好的‘老师’啊!快,请同志们进去休息,这枪,我们马上组织研究!”
他立刻让人把一支品相最好的三八式步枪送到了已经初具规模的火炮研发车间——这里工具齐全,空间也大,暂时充当“敌械解剖室”。同时,他叫来了研发组的核心成员:技术科的陈工、机修车间的牛大力、步枪车间主任老张,以及好学好问的年轻骨干赵永强。
那支三八式步枪被平放在铺着干净帆布的工作台上,长长的枪管、标志性的防尘盖、以及枪机上那个显眼的“三八式”铭文,都透着一股异国的冰冷气息。几个人围在工作台旁,像打量一个陌生的对手。
牛大力第一个沉不住气,伸手就把枪抓了起来,掂量了几下,又哗啦一下拉开枪栓,嘟囔道:“嘿,这玩意儿是挺长,比咱们的‘81式’长出老大一截!拎着也沉甸甸的,死沉!”
老张是造枪的行家,他接过枪,仔细摩挲着枪身木托和金属部件的接合处,又看了看膛线入口,点点头:“做工是挺精细,你看这木工,这金属表面处理,小鬼子在这上面是下了功夫的。”
林烽示意大家安静,开口道:“同志们,前线同志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宝贵的‘活教材’。今天咱们就来个‘庖丁解牛’,把这‘三八大盖’里里外外研究个透!看看它到底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又有什么缺点可以被我们利用!陈工,永强,测量工具准备好,咱们数据说话!大力,老张,你们经验丰富,重点是感受和判断它的设计思路和优缺点。”
“好嘞!”众人轰然应诺,研究兴趣都被调动了起来。
拆解工作正式开始。有了之前拆解山炮的经验,这次拆解步枪显得驾轻就熟。但在拆解过程中,三八式步枪的特点还是不断引发大家的讨论和惊叹。
首先就是那超长的枪管。陈工用钢尺仔细测量后,报出数据:“枪管全长超过79厘米!比我们的‘81式’长了将近20厘米!”
赵永强一边记录,一边好奇地问:“厂长,枪管这么长,有什么好处?”
林烽解释道:“枪管长,子弹在管内受火药气体推动的时间就长,初速就高,打得自然就更远、更准,弹道也更平直。这是它精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张补充道:“对,而且长枪管有利于散热,持续射击时性能更稳定。不过缺点也明显,就像大力说的,太长太沉,不利于携带,特别是在山林、巷战等环境下,转身、瞄准都受影响。”
接着,大家注意到了枪机上方那个独特的防尘盖。牛大力摆弄着那个铁片,咧咧嘴:“这玩意儿有啥用?打仗的时候还得多这么个动作,麻烦!”
林烽却若有所思:“这个设计思路很特别。目的是防止灰尘、泥沙进入枪机,保证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想法是好的,但确实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咱们可以借鉴这个防尘的思路,但也许能找到更简便的方法。”
当拆开枪机,看到内部结构时,连老张都忍不住点头:“这枪机闭锁确实扎实,结构简单可靠,怪不得精度有保障。”
最关键的环节来了——分析口径和弹药。当游标卡尺精确测量出枪管口径为6.5毫米时,大家都有些惊讶。
“才6.5毫米?”牛大力瞪大了眼睛,“比咱们的7.92毫米小了一圈啊!怪不得前线同志说劲儿小,这弹头轻飘飘的,打出去动能肯定不如咱们的!”
陈工拿起一颗缴获的6.5毫米有坂步枪弹,和旁边的一颗7.92毫米毛瑟弹并排放在一起,对比非常明显。“弹头细长,重量轻,初速高,但存速能力不如我们的重弹头,远距离威力衰减快。”
林烽总结道:“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小口径带来了低后坐力、高初速和精度,但牺牲了弹头的停止作用。所谓停止作用,就是弹头击中目标后让其迅速失去行动能力的效能。6.5毫米弹头太‘文明’,往往一穿而过,创口小,除非命中要害,否则确实不容易立刻放倒敌人。而我们的7.92毫米弹头,冲击力大,翻滚效应强,停止作用要好得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