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名声,如今在八路军主力部队中是越来越响,“81式”步枪、气冷重机枪、各型迫击炮,那都是响当当的硬货。但这名声,也渐渐传到了更广阔的地方——那些活跃在敌后、神出鬼没的抗日游击队耳朵里。这些游击队,条件比主力部队更艰苦,装备更简陋,很多时候还在用老套筒、猎枪甚至大刀长矛。他们对精良武器的渴望,比谁都强烈。
这天,林烽接到师部转来的一封特殊请求信,是活动在陕北某区域的“黑山游击队”写来的。信是用粗糙的草纸写的,字迹歪歪扭扭,但语气极为恳切:
“尊敬的瓦窑堡兵工厂林厂长并全体同志:俺们是黑山游击队,久闻贵厂能造好枪好炮,心中万分敬佩!俺们游击队缺枪少弹,尤其缺乏使用和保养重武器的知识。近日侥幸缴获鬼子一挺气冷式重机枪(与贵厂所造类似)及数枚怪异炸弹(带磁铁,据说能炸铁王八),然无人会使,恐糟蹋了好家伙,心急如焚!恳请贵厂派精通技术的同志,莅临指导,传授使用保养之法,助我游击队提升战力,更好地打击日寇!……”
信后面还按了好几个红手印,代表着游击队全体队员的期盼。
林烽看完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能想象到那些游击队员面对缴获的先进武器,既兴奋又无从下手的焦急模样。好东西到了手里不会用,比没有更让人难受。
“这事儿,必须办!而且要办好!”林烽在厂务会上把信一念,斩钉截铁地说,“支援游击队,就是支援整个抗日战场!咱们不能光顾着造,还得教会兄弟们怎么用,怎么养!”
技术科的陈工有些顾虑:“厂长,派人出去,路途遥远,敌情复杂,安全是个问题。而且培训需要携带部分器材和教具,目标也不小。”
机修车间的牛大力却把胸脯拍得咚咚响:“怕啥?咱们派的同志又不是泥捏的!游击队能在鬼子眼皮底下活动,咱们去送技术,还能让鬼子堵着?俺觉得该去!要是可以,俺老牛都想去看看!”
林烽赞赏地看了牛大力一眼,综合大家意见,做出决定:“去,肯定要去!安全问题,我会请示师部,协调沿途部队掩护,并选派精干警卫人员随行。人员嘛,不宜多,要精!我提议,由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的老韩师傅(精密零件车间那位)带队,再从步枪车间、机枪车间、弹药车间各选一名技术过硬、脑子灵活的技工,另外……”他目光转向赵永强,“永强,你也去!你年轻,理论扎实,学东西快,正好跟着老韩师傅他们多历练,负责记录和辅助教学!”
赵永强一听,激动地立刻站起来:“是!厂长!保证完成任务!”
被点名的老韩师傅和其他几位技工也感到责任重大,同时又有些自豪,纷纷表示一定不辱使命。
很快,一支由五名技工、两名警卫员组成的“瓦窑堡兵工厂技术支援小组”组建完毕。他们携带了部分工具、保养油料、备用零件,以及专门为这次培训准备的、画得通俗易懂的武器结构图和操作流程图,甚至还有几个用木头做的教学模型(比如机枪的闭锁机构模型)。
出发那天,林烽亲自送到厂门口,反复叮嘱:“老韩,永强,同志们!你们这次去,代表的是咱们瓦窑堡兵工厂的脸面和技术水平!到了游击队,要放下架子,耐心细致,讲的要让他们听得懂,教的要让他们学得会!要把咱们兵工厂对武器的爱护之心,也传递过去!”
老韩师傅郑重地点头:“厂长放心,我们一定把活儿干漂亮!”
赵永强更是信心满满:“我们一定让游击队的同志们,都成为使用和保养武器的行家!”
经过几天的跋涉和周转,在兄弟部队的接应下,技术小组终于安全抵达了黑山游击队的驻地——一个隐蔽在山坳里的村庄。游击队队长姓张,是个黑瘦精悍的汉子,听说兵工厂的“老师”来了,带着几十名队员早早就在村口迎接,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朴实的笑容和迫切的期待。
“可把你们盼来了!”张队长紧紧握住老韩师傅的手,又看着技术小组带来的大包小箱,眼睛放光,“这就是……那些宝贝?”
老韩师傅笑道:“张队长,宝贝在哪儿?先带我们看看你们缴获的‘战利品’!”
在游击队简陋的队部里,那挺被视为“镇队之宝”的气冷式重机枪被小心翼翼地架在桌子上,旁边还放着几枚形状奇特、带着马蹄形磁铁的炸弹——正是兵工厂也少量生产过的反坦克磁性炸弹。队员们围在四周,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技术小组的成员们立刻进入工作状态。老韩师傅负责重机枪,他轻轻抚摸着冰冷的枪身,如同抚摸自己的孩子:“好家伙,跟咱们厂里造的是一个型号!同志们,别怕它,我来教大家怎么让它‘开口说话’!”
他先从最基础的讲起,结合带来的大挂图,讲解重机枪的各个部件名称和作用。“这是枪管,打热了能快速更换;这是机匣,是它的‘身子骨’;这是受弹机盖,弹链就从这里进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